• 挥之不去的怀乡病(图)

    2014年07月27日07:05 |
    贺雪峰主编/东方出版社/2014年6月
    1
    贺雪峰主编/东方出版社/2014年6月

      ——评《回乡记》

      雪 堂

      如果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曾经是一种思潮,眼下它远未退烧,相反,越来越多的“回乡记”仍在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俨然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社会心理的流露。

      《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一书的撰稿人群体是一批具有社会学背景的年轻人,曾经真切地在乡村出生、成长起来,来到城市求学、生活,并且有过在故乡之外的中国农村田野调查经历,—这些一直在观察和思考今天“乡土中国”问题的人,再次回到那些越来越陌生的中国乡村,“家乡”在一个疾驰的变革时代变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由于是讲述自己家乡的情形,无论是对传统还是对现状,撰稿人复杂的情绪中往往更多的是批评和内省。当代中国的社会公众评价有其极为特殊之处,即人们对变革并不见得有多大的真实歌颂,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疑虑;相反,他们对那些对传统的顽强捍卫则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和带有共鸣的叹息。

      书中所有撰稿人都是怀旧病人,无一例外对儿时乡村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价值给予了高调的确认,对家乡当下的问题和现状则深表遗憾,提出无休止的质疑。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私人观察和判断,择取的样本容差同撰稿人本身的样本容差同样不足以支持其观点的“回乡记”,在网络上公布后竟然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引起了讨论。最终整理结集成书,来到一个更广阔的接受与言论环境。不能不说这反映了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之下都郁积着某种深刻的焦虑。

      以《回乡记》的撰稿人来说,他们显然并非思想完全成熟的观察者,有的甚至还比较天真烂漫,只是想回到从前。进一步说,他们回到家乡后,更多的是成为了整个乡村原住民通过礼仪人情扼守传统的旁观者,是那样一场自觉的集结在传统之下的本能运动的访问人。

      然而,也正是从这批人之中,将来会诞生真正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对城乡二元世界的改造”进行全面评价的人物,因为这是他们这代人真正的需求。而现下他们的观察所得,不过是上一代人用传统麻醉自己、挣扎求生存罢了。

      面对乡土中国的急剧变迁,每一个有“故乡”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适应,都会生发出自己的“乡愁”。无论你现在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还是二者间的“摆渡客”,或者是进城不归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获得故乡血缘和传统安慰的新“城市人”,可能“谈论”这些问题都显得空泛,但记录下这些一手的观察绝对值得。这或许就是本书未来的历史价值吧。

      我们现在或许可以看出,所有围绕着“回乡”所不断带来的新的痛苦,都来自于变革。人,也确实有美化过去以往事物的不自觉。当下面对的这种,过去西方把它叫做“现代化的阵痛”,城市和乡村都要经过这种必要的试炼。又或者,变的不是故乡,而只是人心。痛苦只是源于“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来源番禺日报)
  • 进入专题:近距离看中国丛书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