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福利

    ——基于荆门与恩施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比较

    王海娟[*]

     

     

    摘要:调查发现恩施和荆门两个地区的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与精神福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即荆门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远远优于恩施地区,但是恩施老年人的精神福利优于荆门地区。正是恩施的家庭给予了老年人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照料,才使得恩施地区的老年人过着一种经济贫困而精神相对富足的生活。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更主要的是的精神福利的问题,精神福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家庭是否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家庭养老发挥着社会养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养老;经济状况;精神状态;农民意义  

     

    一、问题提出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 中国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何实现小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是下一阶段的养老目标,因此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福利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而急迫的问题,也是未来老年人养老的核心问题。

    既有研究一般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来阐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1] 认为经济供养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所存在的最大困难和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2-3]。因此认为需要从经济方面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只要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他们就会幸福。但是笔者调查发现,荆门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比恩施高,劳动强度比恩施低,健康状况比恩施老年人好,但是荆门老年人的整体生活状况、整体福利比恩施老年人差,这主要是由于家庭保持了恩施老年人的生活意义,给农村老年人提供了精神福利。这就表明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条件并不一定会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和改善生活状况,真正让老年人痛苦的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生活意义的丧失和情感的空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更主要的是生活意义的问题和情感慰藉的问题,而不纯粹是经济贫困的问题[4]。从家庭中得到生活照料和情感反馈对老年人的精神福利至关重要。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支柱,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导方式,但是计划生育、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因素使得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5]。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供养方式无论是经济来源,还是在生活照顾方面,传统的、分散的、以家庭中子女为主要承担者的养老模式都将逐渐被现代的、统一的、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养老方式所替代[6]。因此部分学者建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问题,认为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7]

    关于家庭养老的主观态度存在着两种看法,一是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是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但应该综合各种养老保障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以上两种思路都认为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功能是一样的,可以让社会养老来代替家庭养老或者把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结合起来。但是养老除了满足老年人的功能需求以外,还需要满足他们精神需求,实际上家庭除了具有养老的功能以外,还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的意义和情感支持,而社会养老虽然能够给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但是能否给老年人提供意义需求和精神需求是需要商榷的。

    正是由于家庭养老为恩施地区的农民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福利,使得荆门老年人和恩施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恩施地区的老年人虽然贫困但是过着一种精神福利相对富足的生活。这就表明虽然荆门地区老年人的能够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支持,但是由于没有家庭提供的生活照料和生命意义,其精神福利远远低于恩施地区的老年人。

    我们的案例分别来源于恩施和荆门的一个行政村中的村民小组的所有老年人状况。在荆门访谈了22个老年人家庭,统计了37个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其中6069岁的有10个,占45.5%7079岁的5个,占22.7%80岁以上的7人,占31.8%31.8%的老年人没有老伴,单过的家庭比例占72.7%22.7%的家庭老年人有严重的疾病,59.1%的老年人家庭主要依靠种地养老。37个老年人中,18.9%主要由子女赡养。

    恩施访谈了20个老年人家庭,统计了37个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其中6069岁的有7个,占35%7079岁的9个,占45%80岁以上的4人,占20%15%的老年人没有老伴,单过的家庭比例占40%50%的家庭老年人有严重的疾病,85%的老年人家庭主要依靠种地养老。37个老年人中,35.1%主要由子女赡养。

    表一:荆门和恩施老年人基本数据统计

     

     

    老年人个数

    丧偶家庭比例

    单过家庭比率

    疾病家庭比率

    独自种地家庭比率

    儿子赡养比率

    家庭个数

    荆门

    37

    31.8%

    72.7%

    22.7%

    59.1%

    18.9%

    22

    恩施

    37

    15%

    40%

    50%

    85%

    35.1%

    20

     

       下文主要从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状态来比较这两个地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

    二、            经济生活状况比较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有多种方式,但是每个老年人都有主导的经济来源方式,笔者根据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把两个地区的养老方式分为自养和儿子赡养两种方式。那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养,老年人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就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子女就不会负担老年人的生活,也不会照料老年人。第二阶段是当老年人年龄增大或者因为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时候,且已将责任田交给子女,子女有养老的能力,子女才开始赡养老人。

    一般情况下,在第一阶段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劳动能力比较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差,劳动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而子女的赡养标准低,因而老年人第一阶段的经济生活状况远远优于第二阶段,如表二所示,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的老年人经济状况是最好的。

    在这两个养老阶段中,恩施和荆门的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的差异很大。第一阶段老年人主要是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因此当地经济条件造成了这两个地区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荆门地区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远远好于恩施地区。第二阶段老年人主要是由儿子赡养,因此儿子相同的经济赡养标准使得这两个地区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趋同。结合两个阶段的分析发现荆门地区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远远好于恩施地区。

    (一)第一阶段:差异极大的自养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两个地区老年人第一阶段养老的经济生活的巨大差异。一是土地的质量、数量和熟制存在巨大差异。荆门人均4亩地,两熟制,单季亩产收入2000元,两季的总收入3400元。恩施人均2亩地,一熟制,单季亩产收入1000元,部分地区可以套种,一年总收入2000元。由于老年人在第一阶段主要是种地自养,因此土地的丰裕情况对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的影响非常大。

        二是劳动强度不同。荆门属于江汉平原,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老年人的劳动强度极大的降低了,就如当地村民的所说的“只要会说话就会种地”,即是说种地有无劳动力不重要,只要能开口租机械就可以了。而且水稻种植的劳动力花费少,一年之中只有三个月的农忙时间,因此荆门地区的农民的劳动强度小,空闲时间多。恩施属于武陵山区,土地大部分是旱地,土地细碎,无法进行机械化,全部是人工种植,旱地花费的劳动力多,农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三是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两个地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差异很大。如表一所示,荆门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家庭占全部老年人家庭的22.7%,而恩施是50%,即恩施有区域性的疾病,老年人得病的概率比较高,有一半的老年人家庭中的老年人得了肝硬化、肾结石、坐骨神经痛、胃病等。

    依据以上分析,与荆门相比,恩施地区的贫困使得这里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大部分的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还要承担沉重的劳动,忍受疾病的折磨。

    (二)第二阶段:趋同的最低限度的养老

    在这两个地区中,第二阶段的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与子女的数目无关也与子女的赡养能力无关,都是最低限度的养老。在这样的赡养情况下,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很差,如表二所示,没有土地由儿子赡养的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仅仅好于没有土地且被子女弃养的老年人。

    恩施老年人的赡养标准是一个老年人一年300斤谷子,30斤肉,煤由儿子负责购买,每个月几块零花钱,如果老年人评上低保,儿子就不会支付给老人零花钱,这种养老标准是最低限度的。当子女有赡养能力时会和老年人一起生活或者按照赡养标准赡养老年人,但是由于该地区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条件比较差,更多的情况是一些贫困家庭的老年人,因为子女自顾不暇,老年人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很多老年人不得不劳动,生活极度贫困。

    荆门虽然位于江汉平原,土地丰裕,经济水平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农村的中上游,子女的赡养能力很强。但是子女只给予最低限度的养老,即子女养老只负责口粮以使老年人不至于挨饿以及在可承受范围内给老年人看大病的钱,至于老年人的钱是否购花,和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不管的。一般情况下子女在打米厂兑换好口粮,老年人自己去米厂取大米,或者子女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几百斤稻子。这个时候老年人还要力所能及的帮忙儿子种地或者做家务。老年人从完全丧失劳动力需要子女赡养到去世的时间不长,子女赡养的时间不长。因此子女赡养不仅是最低限度的,而且赡养的时间很短,需要负担的养老义务很轻。

    荆门有七个老年人家庭是由子女赡养的,这七个老年人的赡养情况是:(1)吕珍,80岁,五个儿子轮流给钱和粮食,四儿子一直在外面打工,她单独住在四儿子的房子里,没有劳动能力,自理生活。(2)贺胜,74岁,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和老伴单独生活,他半身不遂,能够勉强走路,帮女儿家种田,女儿给粮食,儿子给钱。(3)聂旋,90岁,眼睛看不见,和儿子一起生活,天天在家坐着,无法行动。(4)张珍,80岁,儿子在集镇上居住,她一个人在家里住,儿子给粮食,自己做饭吃,不给钱,自己割鱼草卖钱。(5)陈禹,71岁,长期生病,和儿子一起吃住,老伴给儿子帮忙。(6)王兰,80多岁,和二儿子一起吃住,平时帮忙带小孩,做家务。(7)陈天,80多岁,和大儿子一起吃住。

    这七个案例表明,老年人80岁以后没有劳动能力,子女才开始赡养老年人,赡养的标准是只负责吃住。(2)和(5)是由于生病,才没有到80岁的时候由子女赡养。即使这个时候,他们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子女种地、做家务和带小孩。

     ()土地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农村土地状况和子女赡养是影响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的两个最主要因素,那么这两个因素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分别有多大的作用呢?把荆门老年人种地情况与子女赡养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有五种养老模式,即有土地收益且与子女一起生活、有土地收益但与子女分开生活(这种情况细分为是否有老伴两种情况)、没有土地收益但与子女一起生活、没有土地收益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如下所示:

    表二[①]:土地收益与是否与子女一起居住对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的影响

     

        儿子

    土地

    2

    1,3

    4

    5

     

     

    在这五种模式中,两个老人自己种地并与子女分开生活的经济状况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没有老伴的话,经济状况就排第三。而排在第二的是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吃住,但是各自的土地收益是分开的。排第四的是帮儿子种地,收益归儿子,老年人由儿子赡养的情况。经济状况最差的是没有土地,完全由儿子赡养的情况。

    这说明与子女赡养相比,土地对老年人经济支持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土地以及老年人的劳动能力决定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在没有土地的富裕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比有土地的的贫困农村差。儿子可以承担最低的口粮,说明儿子有一定的赡养功能,但是只是最低限度的养老,可以说老年人经济状况与儿子多少以及赡养能力无关。荆门与恩施的对比验证了这个观点,养老的第一阶段由于土地丰富自养水平较高,荆门老年人经济相对富裕,第二阶段由儿子赡养,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趋同了。

        只要老年人有地,不管老年人是否有能力耕种,也不管老年人是否能够养活自己,也不管老年人的年龄有多高,子女就可以不用赡养老年人。因此土地支撑着老年人的整个家庭的生活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命根子。老年人在能动的时候都是依靠土地来生活,而且不仅需要土地养活自己,还要利用土地来帮忙子女维持家庭。从表一中我们看到,荆门和恩施分别有59.1%85%的老年人家庭依靠土地养活自己,因此老年人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不需要依赖子女,也正是土地保持了老年人的独立性,这或许也是老年人与子女冲突不多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土地或者老年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不知怎么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土地才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最起码对大部分的老年人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强大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这个层面来讲,土地资源丰裕、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荆门地区的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优于处于山区中的恩施地区。

      

    三、            精神状态比较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经济状况,包括身体状况;子女生活照料,包括情感慰藉;人生意义。上文我们已经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包括身体状况进行了阐述。下面主要从代际关系来阐述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以及老年人从家庭中获得的人生意义。

    (一)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

    从经济资源的流动来看,两个地区的代际支持都是恩往下流,即父辈为子辈付出很多,但是子辈对父辈的反哺少,代际之间极度的不平衡,所谓“老人有儿子的心,儿子没有老人的心。”父辈把所有的都给予儿子,而子辈只承担最低限度的养老,甚至子女会弃养老年人,剥削老年人。也就是说,老年人会穷尽一生帮扶子女,不会为自己的后半生考虑,到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靠儿子养老。子女只是在父母完全丧失劳动力时才为父母尽最低限度的义务,父母的责任远远高于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这样就形成了代际不平衡。

    在这种代际关系中分家模式并不清晰,麻国庆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分—继—合的特点,分中有继,继中有养,养中有合。分家并不是两个家庭的分裂,更准确的说是“树大分枝”,分出的家庭和原来的家庭在“继”的前提下,又因为赡养老年人以及家庭之间的帮扶而出现“合”的状态,麻国庆称之为“摇摆家庭”[8]。但是受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打工经济的影响,在人的不同的生活周期中,家庭模式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更准确的可以称之为“流动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更加剧了代际的不均衡。

    有多个儿子的家庭老年人会与子女分家,大部分老年人会单独生活,小部分的老年人是轮养,被当地称为“吃临工”,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一般不会分家。荆门有72.7%的老年人家庭是单独生活,即使部分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是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分家没有实质上的含义,即使分灶吃饭,两代之间也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家庭,两个家庭仍然有很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打工经济经济条件下,如果子女出去打工,父母会为子女照看小孩,父母种地、养猪也有子女的一份。如果子女有大项支出,父母也会全力支持,帮忙子女维持家庭。但是当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慰藉时,因为不均衡的代际关系以及“流动的家庭”子女根本不会在身边照顾老年人。

    恩施地区总体经济条件比较差,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2000年的时候全村就有六七百人出去打工,恩施地区的“流动家庭”体现的更加明显。与荆门地区不同的是,虽然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但是农民会根据家庭情况和家庭周期选择不同的流动模式。年轻农民工一般从学校毕业就出去打工,然后回来结婚生小孩,丈夫一般会在家里待一年时间,妻子会在家里带三年的小孩,然后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等小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也老了,夫妻两个或者一起回来或者回来一个人照顾老人和小孩,并且不再去打工。每个家庭会根据父母的健康状态和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谁待在家里以及待多长时间,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农民会更多的考虑小孩的成长和老人的照料,待在家里的时间更长。如果老人生病的话,儿子也会在家里待一两年再去打工。

    我们可以看出,恩施农民会为了小孩和老人义无反顾的回来照顾老年人,他们外出打工为自己考虑比较少,为家庭考虑比较多。我们调查期间遇到很多农民工为小孩或者老年人而回来,这在全国打工经济地区是很少见的。恩施外出务工的子女也会因为父母生病或者年龄大而回来,这就使得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都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弃养的现象不多,也较少子女对父母语言、态度上的恶劣相向,更少有子女虐待父母的情况,老年人中因子女不孝而非正常死亡的比例相当的低,在我们调查的B村还没有听到老年人自杀的现象。因此,恩施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水准虽然不高,却没有特别地对子女的不满,没有“老了日子想过得好一点是不可能的”抱怨和悲叹[9]。可以看出,恩施的代际关系具有更多的情感性。

    恩施的情感性的代际关系给了老年人生活的照料,使得不平衡的代际关系不至于断裂,这也是老年人精神福利的最主要来源。情感性的代际关系使得个体从家庭出发,有家庭的这种自我调试,个体得到约束,个体主义不会得到极大的彰显,从而个体利益不会损害家庭,家庭破裂的现象比较少。因此我们没有听到极端的事情,如恶婆婆、恶媳妇、弃养老年人等,七八十岁老年人身边都有儿女是身边照料,老年人受累无怨言,子女不嫌弃老年人。

    与恩施相比,荆门的代际关系更加的理性化。虽然荆门的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比较少,但是即使子女在身边,照顾老年人的子女也不多,子女与老年人在生活上基本不相关,就如陌生人一般。老人单过就表明子女对老年人几乎没有生活上的照料,最多是看大病的时候会帮忙。荆门老年人家庭的单过比例是72.7%,而恩施只有40%。恩施老年人得到比较好的照料,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35.1%,而荆门只有18.9%

    (二)家庭与人生意义

    所谓“人生一世,养老盘小”,这是恩施老年人的人生意义,也是他们的主体性价值。维持家庭是他们一生的意义,通过帮助子女和为家庭贡献实现了生活的价值,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如何、子女的回报如何,都不是紧要的问题。因此老年人的心态是生活化的,是乐观的,积极的。老年人会把所有心思都用来考虑家庭,认为儿子不养老主要是因为家庭太困难,自己应该努力帮儿子搞好家庭。当问及为什么不靠儿子来赡养时,老年人就会告诉我们儿子是如何如何的困难,这样就不会出现极端的行为。老年人尽力为家庭做出贡献,一直要干活到自己不能动弹为止,即使有怨言也不会讲,也从来不责备子女,怕影响家庭和睦。虽然恩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准是较低的,与老年人为子女劳作一生的付出不太相称的,但是代际关系并不紧张,代际冲突较少。

    恩施农民对家庭看的很重,家庭是他们的出发点也是目标。老年人穷尽一生对家庭做贡献,中年人会为家里考虑,为小孩的成长,或为了老人在周围断断续续的打工,甚至留在家里。如向洋的两个女儿在县城读书,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出门打工,但是小孩没有长大,怕离家对小孩的心态和成长有影响,于是一直都在周围地区打工,最远的也是武汉和宜昌,每次打工的时间都不长,几个月或者两年。等两个小孩都毕业了,父母年纪大了没有人照顾,向洋就回家种地。“每天一个梦,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是对恩施地区农民心态的最好写照。最后还能回来,这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他们的人生在回来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大部分的中部村庄日益破败,家庭也难以承载起农民的人生意义,农民最后都回不来了,这才是农民工最大的悲哀。是家庭能够让农民最后回来,最终农民工从意义上回来,而不是从物质或精神上回来。

    恩施地区农民的目的不是出去,而是为了赚钱,他们并没有想着去努力融入城市生活,家才是他们的归宿,回家是肯定无疑的,回家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个问题,因此现代都市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小。而很多地方的农民通过打工可以代替农业生产,甚至能够在城市立足,形成了抛荒和空壳村庄。而恩施的农民如果有钱就在家里,没有钱就出去打工,很多人都计划等赚了点钱就回来,这和其他地区的农民工有钱就出去,没钱就回来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家庭观念使得他们找到了生活的寄托,也会放弃务工的机会回家照料老人。

    (三)精神状况比较

        恩施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比荆门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年轻化,即年龄很大的老年人看起来却非常年轻,而荆门的老年人与之相反。二是精神状态好,即使有很重大的疾病,恩施老年人始终面带笑容,很乐观,这是对笔者最有感染的地方,而荆门的老年人很少面带笑容。三是恩施老年人对生活不抱怨,他们始终从家庭和睦的角度考虑,从来不责备子女,而荆门的很多老年人抱怨子女不孝,哀叹老而无用。四是在我们调查的自然村没有听说老年人自杀,而荆门老年人自杀现象比较多。

    与荆门相比,可以说恩施老年人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生活有意义,也不会觉得生活很辛苦、很劳累。可见真正让农民感到痛苦的不是温饱问题,也不是高强度的农业种植,而是生活意义的丧失。恩施老年人精神的富足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意义问题的重要作用,以及找到了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根源,其根源在于精神福利,而不在于物质福利。

    四、小结

    与荆门地区相比,恩施地区的老年人在对家庭的付出中获得人生意义,在家庭中获得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家庭是老年人精神福利的来源,老年人的养老状况让我们看到如何在低经济水平下保持了老年人比较富足的精神福利。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村落道德和家庭组织不断受到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冲击,农民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还是社会和个人再生产的场所,也给农民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的慰藉。家庭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也是社会的基本制度基础和基本组织单位,通过重建家庭的意义来为农民找到一种生活的意义和满足其精神需求是有现实的、可能性的。

    社会养老只能在功能生代替家庭养老,但是很难在意义上代替家庭养老。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家庭中农民才能颐养天年。仅仅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不够的,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比经济福利对于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更加的重要。因此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除了要努力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加快社会保障步伐,使老年人能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新的机制建立新型的家庭支持网络,以加强家庭的支持功能,提高家庭的支持力。[10]

     

     

     





    释:

    []数字表示经济状况排行,从高到底顺序是12345。“有地”指的是老年人种地的收益自己获得,如果种地的收益归儿子,那么老年人没有土地。“有儿子”指的是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吃住。“单过”指老年人单独吃住。

     

     

    参考文献

    [1] 段新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应对—郑州、漯河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蔡志海.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 张原震.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人口研究,2009,(5:41-44

    [4]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81

    [5] 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6):64-69

    [6] 战捷. 来自中国的报告一中国现代家庭与养老调查分析[A].王鉴.老年人供养方式研究[C].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8186

    [7] 林木西,王慧.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10)7-10

    [8]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文物出版社,1999

    [9] 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 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5):84-92

    [10] 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J].社会学研究,2002,(5):112-118

     

  • 责任编辑:whj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