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会:2014年回乡记两篇

     

     

    一、回乡记之江西农村的老人

     

    这次过年没有回苏北老家,而是去了赣南的男朋友家。深刻感受到中国地域之广,各地的人文风俗历史习惯大不相同。

    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年前28刚回到家,家里就有几桌客人,有本家有村民。鸡鸭鱼肉各种搞了几大桌,十分热闹。之后的两个星期,每天都会来几波客人。村里家家户户请吃饭,每家每户都把最好的菜端出来给大家享用。我感叹,这里家家户户的年货起码要准备两个月。

    年轻人平时都外出打工,这些年货都是家里的老人忙活,真是佩服这里的老人!

    接下来几天,发现这些年货对这里的老人真可谓小菜一碟。过年挨家挨户吃饭串门聊天的时间,问起老人的日常生活,更惊叹。这里是宗族性村庄,家家户户都喜欢孩子多,不少老人几个儿子,五六个孙子,很多家庭的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五六个孙子平时竟然都是两个老人负担,家里的人情老人负担,田地老人负担,五六个孙子孙女全部老人负担,负担不仅仅指带大,还包括小学的上学负担。虽然是义务教育了,但那么多孩子的生活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啊!

    不敢相信。问及平时每个子女也会寄不少钱给你们吧?没有!除了个别老人说孙子孙女还是婴儿的时候,会寄些奶粉钱。只要断奶了,父母一般都不管了。儿子媳妇都会算账,在农村,只要田地有粮食,孩子们都不会饿着,况且老人还喜欢养鸡养猪。几个儿子媳妇都怕自己给老人钱自己亏了,反而想从老人那里分得一杯羹。有老人反映说,就这样忙,有媳妇还老算计着说老人还有存款。其实养这么多孙子孙女真的不可能有存款了。

    老人说他们不怪儿子媳妇。因为他们在城市打工真正混得好的也没有几个。城市的开销很大,工作也不好找。就算打工挣到了钱,他们还要建房子、城里买房子,装修,这些花销都很大。年轻人能把自己顾好,不要我们操心就不错了。不少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也表示他们根本不担心老人在村里负担太重,只要有田地,一年四季的粮食、蔬菜都吃自己的,不需要买,两个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带,如果能一年寄个一两千给老人已经相当难得了。真的寄给老人钱,老人也会替他们留着,年终还是还给子女。

    然而,并不能说这里的人不孝顺。村里的老人地位并不低,老人虽然很忙碌辛苦,但看得出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这里的老人都鼓励儿子媳妇多生,老人说不怕辛苦,带孙子怎么能怕累呢?子女虽给老人带来很大的负担,但他们从精神上尊重老人,村里从没有年轻人敢公开骂老年人,或嫌弃老年人。如果有这样的年轻人是会遭到一致唾弃的。所以江西的老人累而不苦,苦而不怨。

    江西的老人跟我家乡苏北村庄的老人状况完全不同。我的家乡老人并没有这么忙碌,但每次回到家乡老人都怨气冲天,上法庭告儿子不孝的、老人自杀的、老人被气死的,每年都会听到几例。是苏北的老人不会做老人吗?当然不是,更多的责任在年轻人身上。老人的怨气是有原因的,老人更多的抱怨不是儿女给的钱少,而是在村里、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年轻人可以骂老人“老不死的”,媳妇骂公婆更是经常的事,嫌弃老人脏的更是普遍。年轻人外出打工,田地交给老人打理,回来却嫌弃老人种地没种好,带孩子没带好,种种对老人挑毛病,老人怎么会没有怨气呢?

    孝顺不是每年给老人寄多少钱,而是老人在村里、家里到底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老人的要求很低,只要子女对他们有起码的尊重,他们都会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维持,只要能动,有地,农村的老人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就不是负担。

    只是现在的很多农村,孝道衰落,责任意识淡薄,其背后是村庄价值文化的退化。古语说“公道自在人心”,当负面文化盛行的时候,人心就不知道什么叫公道,只会算计计较了。

     

     

     

    二、回乡记之农村隐性腐败

     

    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共资源的向下渗透和转移,农村的显性腐败已经昭然。拆迁征地中的利益瓜分,山林山地承包的利益之争,公共集体资源的暗中交易,有人笑也有人哭,不少村民反映说有关系会搞关系的能获利,没关系的老实人往往吃亏。部分干部中饱私囊,逍遥法外,也有少数村干部贪污受贿被绳之以法。

    然而农村的腐败,远不止这些众所周知的显性腐败。隐性腐败正暗暗侵蚀农村的公共文化,撩拨农村的社会情绪,腐蚀农民的社会心理。

    一个远房的乡邻在村里当干部多年,春节找他聊天,他总结工作说,现在农村工作不好做,做事不如不做。做事就要平衡,处理不好要触犯个别人的利益。不作为不得罪才能争取更大的群众基础,才能不触犯上级的利益,才能坐的稳坐的牢。

    就拿环境整改来说,看到村民随意倒垃圾去说一句,这个人下次记住了到村民选举时可能就不选你。村民吵架闹纠纷,最好绕道走开,如果参与调解,势必会得罪到一方,弄不好两边都被得罪,所以不如不管。因此,村里近几年村民闹纠纷都是110下来抓人罚款,当事人似乎也情愿被处罚。处罚回来后两家成为世仇,甚至几十年不说话,村民说还有爷爷奶奶叫自己的孙子孙女不要跟“仇家”任何人打交道。村里近几年也发生过几起恶性事件,其中一件就是村干部家边上的两个邻居闹纠纷。起因是宅基地纠纷引起的争吵,110下来后抓了人,罚了款,其中一家很不服气,回来又找茬将对方的一只眼睛戳瞎了,当然自己也受了伤。双方都找了民间律师(原本在镇司法所工作,后来该镇司法所名存实亡),律师在村委办公室开了几次会,参与者有律师请的几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双方分别陈述后,大家共同商议如何赔偿问题。实际上多次开会,也没把问题解决。

    这些村民纠纷原本很简单,如果在矛盾刚产生的时候,有村干部或调解员参与调解,不仅矛盾可以化解不至于无限升级,邻里关系、干群关系都可以得到润滑。可是现在的村干部不愿多管闲事,不愿得罪人。村干部、村民代表往往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们应当是村庄价值观的守护者和播种者,然而他们都迷失和沉浸在不得罪逻辑之中。

    这个不愿得罪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逻辑。要管闲事,必须自己行得正,名正才能言顺,在村民中才有威信,简单说就是以德服人。现在村里都看有钱没钱,谁会看道德呢?春节期间连村干部也要在牌桌上一掷千金,以显示自己有能耐。似乎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价值感。调解纠纷也一样,“没钱说不起话”,就算说了,谁会听你的?不如自顾自,闲的没事就在家养养花草。这样的村落文化和人文环境肯定是让人嗤之以鼻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很多人感到压抑窒息。有能力有本事的都选择离开村庄,而且头也不回。过年除了牌桌上见,闲聊也是吹嘘炫耀自己在城里哪里买了房子。这样的熟人社会还不如陌生人社会。

    在一个熟人社会的村庄社区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生活的交集很多,不注意就会引爆矛盾导火索,矛盾更易激化升级。陌生人逻辑彼此没有期待,也就没有仇恨,可以相安无事。熟人社会陌生化远远比陌生两个字来得更为复杂可怕,利益矛盾、利益纠葛也能让民众精神上民不聊生。村庄不仅丧失价值生产能力,甚至只能强化生产负面价值。舆论和价值异化,村民生活其中,却对这个村庄爱不起来,只要能到县城发展,都不愿呆在村里。这样的村风民风,令人人生畏,城市的陌生人关系网也显得有温情多了。这种对陌生人逻辑的向往,就像不孝之风盛行的村庄,村里老人羡慕无子女的老人可以住进养老院一样。

    农村现在盛行的不得罪逻辑不作为逻辑是一种隐性的腐败,这种隐性的腐败比起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势必激化村民矛盾,恶化村庄风气,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不得罪逻辑的背后是道德精神的普遍溃烂和腐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群众是需要教育的,群众的眼睛是需要擦亮的。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想上点儿政治教育课。

     

     

    王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

  • 进入专题:2014年春节回乡记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