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向阳:“许”电影:乡村传统观念的现代表达

     

    我的家乡——河南上蔡,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千年古县,位于我国地理位置的轴心,所以也称“天中”地区。面积不大的小县城,却有约140万的人口,典型的农业县,这里的人们,收入来源大体有两种:在家务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所以,人们习惯于贺雪峰教授所说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节奏。一直以来,我们当地都有着“许XX”的传统,如许电影、许一台或若干台大戏、“刀头肉”[]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兑现成本、乡村影响力等因素,“许”电影,成为我们当地比较普遍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XX”的缘由、形式及其所承载的意义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文以我婶婶家“许”、“放”电影为例,对“许”电影的内在逻辑尝试着进行梳理,同时,也指出了乡村电影的变化之处及隐忧所在。

    “放”电影

     

    什么是“许”?

    按照贺老师的判断,我们河南地区,大都属于小亲族地区,对此,我是持认可态度的。所以,我们这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据我了解,“许”电影,是我们当地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期待实现之后的一种表示,简而言之,就是“梦想成真”之后的一种形式表示。在这里,“许”电影之“许”,与许下愿望之“许”,是同义的,“许”是动作,而电影,是形式,而且只是众多形式的一种,除电影外,还有唱戏、“刀头肉”等,形式所承载的,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

    为什么而“许”?

    “许”电影,作为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一般而言,源于两类事件:“美梦成真”和“逢凶化吉”。“美梦成真”,主要是指人们期待中的“好事”实现了,需要借助“放电影”这种形式庆祝一番,并以此还愿,实现对上天的承诺。如做生意赚大钱、孩子成功升学、老人过大寿、抱孙子等。“逢凶化吉”,主要是指人们遭遇的坏事消失或变成好事而实现,如果说“美梦成真”是“好上加好”,那么“逢凶化吉”可算是“由坏变好”。如身体生病而后康复、生意转运等。“许”电影,可看作是人们对自己所许愿望实现之后的一种表示,那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向谁表示?如何表示?历经数年,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向“谁”表示?

    向“谁”表示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当地人的信仰问题。据了解,一般而言,向“谁”许的愿,就对“谁”进行表示,如我们当地人口中的“老天爷”,具体情况姑且存之不论。

    如何表示?

    在这里,我们主要具体看一下“如何表示”的问题。一般而言,以年为单位,人们在一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以上提到的两类事件而许下电影,这是“许电影”的过程。到了过年前后,会择吉日进行还愿——请人“放”电影,一晚或多晚,主要依据许愿人许愿情况而定,即“放电影”的过程。一许一放之间,人们完成了仪式,心灵获得了平静,即“心安理得”。下面以我婶婶家“许”、“放”电影为例。

    我婶婶一家,在西安做生意,生意不大但效益不错,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我婶婶的身体,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异常状况,如大脑发晕、浑身乏力等,去年尤甚。“看病自然要看医”,可奇怪的是,不论在西安,还是在我们当地,婶婶求遍中西医,历经各种检查而无济于事。现实社会无法解决问题,人们往往会且不得不求助于无形的上天。于是,我婶婶便于去年夏天向“老天爷”许下“宏愿”:今年身体若能好转或康复,我过年“演”上两晚上“电影”!(“许”电影)不知道是持续的治疗发生了效果,还是真的存在特殊的力量,总之结果便是:婶婶的身体真的康复了!

    于是,今年过年时节,按照和“老天爷”的约定,婶婶便如约选择在大年初五、初六,热热闹闹地“演”了两个晚上的电影。至此,婶婶一家兑现了向“老天爷”的承诺,朴素的心灵层面,也获得了平静,即“心安理得”。

    什么变化?什么隐忧?

    看似普遍而普通的乡村现象,背后常常会承载着大智大慧,这是属于乡村的独特的运作逻辑。这些年来,“许”电影,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及隐忧呢?

    首先,最直观的,便是“放”电影的设备发生了变化,更具现代化。据我儿时的记忆,以前,播放电影所用的,是老式的播放机,前后两个大轮子,不断地更新着胶卷,最终在所谓的幕布上实现播放过程;而现在,老式的播放机早已被现代的投影仪外加数字化的播放器所取代,这也算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了。如此以来,播放电影时,更便捷,同时,由于存储量大,选择也更多!

    其次,“许”电影的“由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变化。虽说“为什么而许”总体上还归结于以上所提到的两类:“好上加好”和“由坏变好”。不过,其内容却已变化万千。如以前,人们会因为“庄稼有了好收成”而许电影或“刀头肉”,现在,人们会因为“在外做生意赚了大钱”而许电影;以前,人们会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由头而许愿,如母猪下崽儿,现在,更具智慧的人们,会越来越少地许愿,除非遇到非人力所及之事;以前,人们只会许下“刀头肉”,最多是“电影”,而现在,“许”电影,成了最普遍的形式,且通常会附加很多其他的表示手段,如“刀头肉”,学会了打“组合拳”,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水平等都同步在变化。

    再次,与“许”电影的“由头”同步发展的,便是“放”电影的内容。以前,从我记事起,一般都会是传统戏剧外加或古代或现代的武打片,现代剧极少,而现代,一般都是现代戏剧,如安徽小调、梨园春系列的戏剧小品等,而之前备受小孩子喜爱的武打片,则渐渐退出了乡村电影的银幕。这种变化,说明了电影观众群体的变化,更说明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后,便是乡村电影的未来。据爷爷辈们讲述,以前“放”电影,十里八村都争相前往观看,而现在,据我多次观察,除了自家人,已极少有人关注了,如果说有,那就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外加凑凑热闹的小孩子们。究其缘由,我们也不难发现,以前,农村娱乐生活单一,而现在,家里一应俱全,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也就没必要再外出看电影了。由此,也不得不让我们关注乡村电影的命运,作为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乡村,是应该让其自然消失呢,还是应当对其进行转型再创造?需要我们每一位农村人进行选择。

    此外,还有非常最要的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放电影,放什么?在我看来,“放”电影的过程,也是国家文化引导的过程,传播文明的过程,往小了说,这只是娱乐的内容差异,往大了讲,这却关乎着农村文化的导向问题。今年,我特地完完整整地体验了一次我们家“放电影”过程。一个晚上两个片子,考虑到观众以老年人为主,所以,两个片子都是戏剧。其中一个片子,是安徽小调,主要剧情是大姐夫调戏其小姨子,小姨子颇具智慧地进行反抗。其画面,其言辞,其剧情,让我难以接受。之所以难受,是因为在我看来,播放电影的过程,娱乐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纵然并非全都是文明礼仪,但也绝不应该让这样的“低俗作品”流入农村地区。如此,怎能不让人担忧?

    此外,说到转型再创造,绝对不是一层不变地保留其原有形式和内容,而是如何回应现代乡村的精神需求的问题。乡村电影,若谈再发展,则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再创造,真正回应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唯有如此,乡村电影方能有未来。

    在此,也真诚祝福,我们的乡村,可以更宜居;经济发展的同时,莫忘了生态;我们的村里人,可以真正幸福地生活着。

     

     

     

     



    [] 刀头肉:在当地,属于祭祀所用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肉。

  • 进入专题:2014年春节回乡记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