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秋月:家乡那些事儿

     

    一、关于修路

    在外上学至今也有几个年头了,每每回去总感觉还是差不多的老样子,变化的只是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回家之后父母会告知一些变化诸如谁谁结婚了,生小孩了,谁又过世了,听着这些消息总会感慨,“某某都结婚啦,这么快”、“某某这么硬朗的人,怎么可能就过世了呢”。

    今年回家沿着乡村公路看到家乡变化却是挺大的,好多户人家都新装修了房子,盖上了新楼房,装上了太阳能,买了各种家用电器诸如空调等等,之前都是家里条件不错的人家才会这样,但今年回去就特别普遍了,一方面是生活水平高了、有了这个经济条件,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跟风,人家都装修房子,自己家还是老样子,总显得“寒碜“、脸上没面子,所以,即使有些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富裕的也会借钱装修房子和买上一些高档电器。不过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家乡的路,俗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其实我们家乡虽然并不是很富裕,但相对来说够过日子,交通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方便的,为什么我说对“路”的感触很深,不仅是由于回家的路都新修了,加大加宽了,更令我惊讶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一条条泥泞小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这可是人们多年来的心愿,因为每到下雨,人们总会抱怨路不好走,鞋子全脏了,出行也不方便,总会感叹:“这门口的录什么时候才能修成水泥路啊,那样可就是太好了”,每每遇见下雨天尤其有事要出门,我也是特别烦躁的,因为走出去鞋子上衣服上弄一身泥,每次我都会向爸妈抱怨:“门口这条路什么时候才能修上啊,死不好走”。

    回家的路上我跟爸爸说“哇,这门口的路都修了啊,真好”,总算是做了点好事,可是一到我们家门口的那条路我惊呆了,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变化,有变化的是家家户户自己门口的“道场”都修成了水泥,但是路却没有变化,甚至有的把自己门前用绳子或者各种障碍物围住,所以出行还是必须走这条泥泞小路。我问爸爸从下车到家我只见我们门口这条路没有修难道是没修道这来么,爸爸说,全镇只有三个组门口的路没修,其中就有我们家门口的这一条,我很是愤恨,也很是不解,为什么这么多都修了而我们这边的却不修。我们组的人在我们那个村是出了名的老实,上面只要有什么任务,有什么事情我们组绝对是积极配合,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按理说修路怎么可能不修我们组的,甚至当传说建新农村会最先从我们组开始。甚至有时候听到各种税费改革,我也能记起而是的一些场面,每每指导到了丰收季节,村里的干部总是会用车到我们组也仅有我们组去挨家挨户的拖粮食,都是一大车一大车的,甚至有些家庭会拖上两车,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绝大部分都被拖走的,这是用来上缴“提留”。我记得小时候他们去我家,我都会说:“你们都是坏人,这是我的,不准弄走”,每次眼睁睁的看到刚丰收的谷物被拖走我都特别伤心。我们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欠过村里的什么钱,有什么事也都积极出力,所以要说修路不修我们组的,我真是怎么都想不通。

    回到家,我就缠着我爸问关于路的问题,修路是要出钱的,是按家庭来算的,每户家庭中的每个人一百,包括老人甚至婴儿在内,每亩田一百,所以这样算下来,其实每家每户差不多要出一千多到两千多的费用,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听我爸说有些人不愿意交钱,所以路才没修,我问我爸那是不是那些修路了的组都交钱了,我爸说不是。据了解好多甚至一半以上的组都没有交钱,我越发不能理解了,那为什么人家组没交钱修了路我们组却没有修。

    归根结底还是与我们组的人“实在、老实”有关,据说那些未交钱而修路的组都是靠骗和耐,那些组的人按人们的说法是比较“怪和狡猾”的,他们开始答应说交钱修路,说一定会交钱,等路修好了,家家户户都说没钱,全靠耍无赖,“我不交你还能把我杀了不成?”,这是他们的原话,据说之前的“提留”也是这样,都投机耍滑,因为那是的提留是很重的,省了不少的钱,他们一听我们组每年提留各个交完都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心里就是“笨”。再后来据说修路是国家出一部分,每家每户出一部分,那些修路的组也并未将钱交清,路却还是修了。为什么我们组没修,我们组的人实在,不是向其他组的人那样,一开始就说不交钱,所以路肯定是没法修的,前面的路修了,钱未收上来,你再说钱一定交先修路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修路,只有一条——先交钱并且是交清。而有些人看到别的组没交钱,更是心有梗概,觉得不公平,有些也确实是嫌钱有点多不愿意交,这幅状况,路肯定是没法修的。

    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当时那么重的提留,且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时候,人们竟可以毫无怨言的上缴,而如今条件好了,且修路是有益于每家每户的事情却不愿意交钱,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一方面钱数有些多不想交很正常,都是辛辛苦苦汗流浃背挣来的,另一方面有些未交钱而路照样修了,就更不想交钱了,是我也觉得不公平。如果我们组的人有所谓的“狡猾”,是不是路已经修好了?终究这只是我的一个幼稚玩笑话。

    我也不知道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只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希望我下次回去的时候能走上好走的路,也希望家乡的路能越走越好。

     

    二、出去过年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年之终必定要大团圆,游子回家,吃团圆饭等是其形式之一二,即使车票贵,车票难求,天气恶劣等诸多原因也阻挡不了游子归家的心情。

    我们所处的农村社会还至少是一个“半熟人社会”,各家的事情或是一个事件均能迅速传播,我放假回家,从踏进我们组开始,就有人不断的问我说怎么想起过年去广州,让我惊讶的是不止一两个人,有些关系很好的会过来打打招呼,往往他们也都会问我去广州过年的事,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公共事件,成为了他们的论点。

    我之所以去广州也无什么目的,妈妈跟小姨在那边,拗不过她们,只能带上表妹过去,其实是不大想过去的,爸爸一个人在家过年总觉得有些残忍,别人都是过年回家我还在往外跑,何况老爸一个人在家。车票难买、坐车累等等所找的各种原因也抵不过小姨老妈的唇枪舌战。过去也算是过一个“温暖”的春节,顺便开阔视野,话是这么说。

    其实我个人也算是思想相对保守,总认为过年还是应该回家的,但是我发现不只是我说要出去,每每“议论”我要去广州之余我还了解到今年有不少人要“出去过年团圆”,要出去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这让我有点讶异。

    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会发现这其实也属正常现象,首先是车票难求,每每临近春节售票,有多少人一到售票时间点就各种抢票,每年有无数的人买不到过年回家的票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相反虽然说去北上广深等地区的票不是唾手可得,但相对来说是比较缓和的,所以现在有不少人选择买到自己亲人工作的地区团圆过春节。

    队里有一位大叔携妻子跟孙子到广州去儿女工作的地方过年,我问他们是不是因为儿女回来的票不好买时,他笑了笑说:“他们回来过年和我们过去是一样的,只要能在一起过年,不过我们这次过去主要还是想出去走走看看,一辈子呆在农村还没有去大城市看过哩”,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的心愿,特别是老人,相当多的人一辈子呆在农村,有的甚至没有去过荆州城,每每听到年轻人讲起城市的繁华,描述这城市的各种灯红酒绿,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他们总是听得特别认真,好似羡慕,他们也只能靠自己幻想着城市的样子,所有有机会到大城市去看看,回来至少在同辈人中也算是“见过世面,去过大城市的人”,这可对他来说会有一种优越感,甚至“地位”会有所提高,令人好生羡慕,时而听到老人们闲聊的时候,都会听到“我年轻时去过北京”、“我去过上海”,对有些如农村没有的事物,以他们的这种经历,他们似乎更有发言权,似乎话语更有权威性。如笼中鸟向往自由博大的天空一样,呆在农村的人们也希望去大城市走走看看,开阔眼界。

    在外工作的人春节期间放假时间并不宽裕,回家过年可能只能在家呆三天左右,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跑,所以,有些人选择了不回家过年而自己的父母孩子去工作地过年以便节省时间,因为相对来说老人和孩子的时间是很充裕的,孩子放寒假,老人在春节期间不管田间还是家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儿的,只要让邻居帮忙照看着家里算是没有什么牵挂,他们过去可以呆上好几天至儿女上班,其实这相对来说是一种以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大收益的事情,因为相对来说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我在坐车途中遇到了一位家在哈尔滨的阿姨,他儿子在湖南上学,丈夫在湖南工作,说丈夫休假只有四五天如果回家基本上全在路上跑,她索性就自己从哈尔滨过来与儿子丈夫在湖南过春节,这样家人能在一起又不耽误丈夫工作时间。大多数外出务工者都是尽可能的利用时间工作而多挣些钱来养家糊口、贴补家用以及供孩子上学等等,所以甚至有很多人选择不回家过年而春节期间任然工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们肯定都是希望能够回家与家人一起过春节是最好的选择,但有时候迫于现实可能有不同的情况,其实有时候,这种“出去过年”代替“回家过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家人团聚的本质没变,只是形式有所变化。

    邻居家的大妈有天不停地跟我抱怨,后来才知道,因为天气原因,儿子媳妇没赶上火车,不得不又买票花了不少钱,她很心疼说白白花了这么多钱,嘴里念叨以后不让他们回来了,花这么多钱,当我问儿子媳妇不回家您不想的时候,大妈说以后过去过年算了,这样就相对他们回来容易多了,票相对好买,回家时间也相对自由。

    可见“出去过年”已经是一种很普遍而平常的事情,这也是打工一族家庭的现实所迫,之前我所谓的“觉得不好”其实往往在有些情况下反而是更好,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都有所变化,比较开放,他们不一定要守在家中过年,只要家人团聚在哪过年都一样!

     

    三、关于催婚

    今年过年,我堂哥终于不负众望带女朋友回家过年,我们家里人都是除了高兴就是兴奋,一大早邀着姑爹姑妈表姐表哥等一群人就往堂哥那奔。

    见到堂哥,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嫂子带回来了,以后再别说我没用了”。听到这话我是悲喜参半,带回了嫂子自然是高兴地事,另一方面,我竟然也成了催婚者之一。

    我们家这边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这边孩子的结婚年龄都比较大,有好多几乎三十岁没结婚的女孩子也很正常,有些父母甚至会认为孩子结婚太早不好,因为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完全的承担责任,有担当。话是这么说,但是年龄到了一定界限父母恐怕得着急了。在农村太大还没对象没结婚不是意见光彩的事,这会让自己和家人没面子,大龄光棍也就给自己贴上了“没本事”的标签,也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点,甚至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不好好努力就跟谁谁谁一样没本事,媳妇取不到,光棍一个。所以,在我们这边,三十岁之前父母不怎么催,一旦到了三十岁左右,家里人该着急了。

    堂哥其实也还没到三十岁,不过今年也有二十七了,对于男生来说这个年龄不结婚很正常,我每每跟堂哥其实只是开玩笑,有时候跟他们打电话都会问他有没有找个嫂子,之后便会开玩笑说“;你看你都这么打人了还不找个女朋友,表哥(姑妈的孩子也就是他表弟)比你小,小孩都会打酱油了,还不赶紧找一个,小心打光棍”。于我来说一方面只是开玩笑,一方面也是真心希望他能够找个合适的女朋友也了了这么多人的心愿。只不过有时候的玩笑话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特别是催婚一事。

    虽然我还没有经历着一些,但有时候总会潜移默化的受影响,有时候舅妈就会跟我说你劝劝你哥,赶紧让他找个女朋友;大妈也会经常说,你哥要是找个女朋友结婚了就好了等等,有些同学也经常跟我抱怨说家里人逼着自己要赶紧找个媳妇结婚、逼着相亲,这是很正常的事,虽然我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但是这肯定不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

    有个同学过年没回家,问他为什么,说是怕家里人天天催自己找个对象结婚,说是一听到这些话就怕,索性不回家以免天天“受扰”,     前几天在看新闻的时候,记者街头随机采访,那些不过年回家的青年中有一个说也是因为怕家里人催婚所以没回家,而之前跟堂哥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时,他也说过不想回去以免要天天被催找女朋友。

    盼着自己的亲人朋友有个好的对象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如今却使当事人受到困扰甚至过年不敢回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找对象结婚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在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够早日结婚生子的同时要注意我们的方式,不要天天挂在嘴边时刻提醒他要找对象,不要一遇见总是这个问题,问的多了,催的人多了会给他一个逆反心理甚至厌烦,偶尔关心一下或是委婉的劝导可能比直接催婚效果要好,至少不会给他们造成特别大的压力而不想回家。

    不过催婚也不是无中生有,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着急结婚,他们都希望趁自己年轻,多工作多奋斗,希望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在建立家庭;而有的人觉得一旦结婚就有了责任不能随心所欲的玩,他们不想过早的被“束缚”而选择迟点结婚;有的人甚至认为“婚姻是坟墓”所以对结婚有一种排斥心理,如此种种均造成了催婚,所以年轻人也应该正确的对待婚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婚姻。

     

    四、关于春节习俗

    贺老师说让我们写回乡记,其实我脑海里最开始蹦出来的想法是写写家乡春节习俗,还要附上高清照片我想这更是好了,能够把我们那的传统习俗展示给大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终究没令我高兴起来。

    以前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晚上吃完饭后坐在一起烤火聊天守岁,可如今儿时的春节习俗竟越来越模糊,因为一切从简好多都没有了,比如之前的守岁已被当今的打牌所代替。也不看春晚,基本上好多都会在吃完晚饭之后邀一些人一起打牌到十二点各自回家放鞭炮接年。

    我们这边最有特色的还是 “玩船、踩高跷”之类很多活动习俗,虽然说春节前几天没在家,我也拜托了亲戚朋友帮我拍照,遗憾的是今年根本没有遇见这些。想起小时候经常会看这些表演,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儿时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印象最深的只停留在一只猴子上,只记得猴子翻着筋斗蹦来蹦去,因为是我的表哥扮演的猴子。慢慢长大了,这样的春节习俗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偶尔才能看到,去年过年的时候来过我们家这边,跟着看走了好远,但是今年却没见到。

    有好多儿时见过的一些春节习俗如今已经完全没有了,现在有时候会感叹那时候春节的热闹,有意思,有时候也会问问父母或是他人怎么好多习俗都没有了,他们都会说现在的人都怕麻烦,一切从简,越简单越好。

    可能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开放,人们不再拘泥传统,很多传统风俗都已摈弃,有很多形式的活动也都是从其他地方模仿学习过来的,传统习俗固然并非都是正确和好的,需区别对待,但是我感叹这变化之快。

    延续了如此之久的春节传统习俗体现着我们中国所具有的特色,也是经过前人慢慢的摸索沉淀而来,是中国的标签,为何在如今短短几年的时间之类竟可将之抛弃之如此彻底,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如此,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该引人深思?

     

     

    (虽说如今很多习俗已经慢慢消逝,但相对来说还是年味十足的,年前的准备工作诸如大扫除,购买各种物品,自家做鱼糕等等,团圆饭各种讲究、年后拜年等等还是很隆重热闹的,去了趟广州,目睹了那边的春节,在那边要是不看街上挂着红灯笼以及各家商家门口摆设的各种新春物品,你根本体会不到是过春节,在那边基本上没有年味。

    广州的春节如往常一样,即使大年三十人们照样出去逛街购物,这在我们这边是不可能的,大年三十都在家忙着做团年饭,通常是不出门的,而他们团年饭往往会放在晚饭上且大多数都是出去去餐馆吃,在广州是不放鞭炮的,城市禁烟对年味确实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广州至少在我去的越秀区是看不出什么春节特色的,他们那边的人都是以逛街、购物、旅游为主,他们爱买各种各样的花(气温适宜),也不拜年,都是去公园玩、旅游为主,只有通过各种装饰物才能看出点节日的气氛。)

     

     

                                           2014-02

                                           王秋月   湖北荆州

  • 进入专题:2014年春节回乡记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