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叶:拜佛,民间宗教的样态

     

    外公外婆的老家在浙江省宁波市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我童年的一部分在这里度过。这个小村子背靠四明山脉,面迎白洋湖与杜湖,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小村子背后的山没有多大的名气,周围的寺庙却很多,其中尤以五磊寺名气最盛,被誉为浙东第一古刹。村里很多人信佛,我的外婆自然也沾上拜佛的习气。外婆算不上纯正的信徒,平时既不吃斋,也不念佛,只有遇到重大的佛教节日或是家里有事才去庙里拜菩萨烧香,祈求平安。后来外公外婆从那里搬到了镇上居住,但外婆仍习惯于去老村子附近的庙里拜菩萨。在外婆心中,她曾经居住地方的菩萨才最灵验,仿佛菩萨也分熟人与生人,唯有与她“朝夕相处”过的菩萨才最能听得懂她的祷告与心声。

    当地有烧头香的习俗,意思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的这段时间内给菩萨上香就能带来好运。想来这时间人人都喜气洋洋,倘若烧香祈福,菩萨大抵也不愿意违逆了俗人的愿望吧。外婆是不会错过这个积攒气运的吉日的,吃完年夜饭,就带着我去了老村附近的那个寺庙。大年三十晚上,到处都是烟花爆竹,天空时不时就被满天的焰火映得色彩斑斓,我挽着外婆的手走在通往庙宇的路上,并不觉得夜晚可怕,听着爆竹声声,看着亮堂堂的天空,内心不自主地泛出些红火与喜气来。外婆的表情自然不似我这般兴味十足,她早已处于拜佛的心境中了。一路上,她并怎么说话,一手挽着我,另一个手背着一个从庙里求来的绣着莲花的黄布包,里面装着进奉给菩萨的香、蜡烛和黄纸经卷,笃定的往她熟悉的庙宇走去。

    我们要去的寺庙叫做石湫头寺,这是一座小寺,因该地石湫处处而得名。往这里再翻过五个山头就是远近闻名的五磊寺了,古人曾留下过这样的诗句:五磊峰高笔插天,苍朽合抱数千年,尘氛洒落非人世,风落清明近月边”。石湫头寺虽只是五磊寺的一个下院,却依旧香火鼎盛,今晚就更是热闹,还不到就已瞧见寺院里香烛泛出的红光,耳内也传来了僧人和妇人的诵佛声。寺院门口有为信徒准备的烛台与香炉,外婆松开我的手,从小黄布包里取出两对蜡烛,一对自己拿着,一对交给我并嘱咐我依样行事。只见外婆将一对蜡烛凑近烛台上已经点燃的那些,边借着火光边念叨着:“借光借光,身体健康,子孙满堂,攒来钱财存银行”。想不到这民间的小吉祥话竟是句句押韵,很有些门道。外婆选了烛台上的中间位置,将两支蜡烛分别放在最两端的第二个位置上。见我不解,外婆解释道,蜡烛不能放在最旁边,但要对称放,间距尽量大,门开得大,“福气也进得多”。接着,外婆熟练的抽出三支香用打火机点燃。我问到,香干什么不在蜡烛上点,多方便。外婆埋怨的看了我一眼,显然我的聒噪已经破坏了点意境,不过她还是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按当地说法,香不好在蜡烛上借光,多借光会把运气借光,要是被借光的那个人知道定然是要生气的。看外婆严肃的样子,我不敢再多问,只是细细观察,小心跟着。外婆拿着三支香朝四个方向拜了拜,每拜一次就说出自己的祝愿,大体都是关于财源广进,身体安康这类的祝词。

    石湫头寺并不大,共三个院落,第三个院落通向二楼,二楼只有一个主殿,殿堂内可供信徒诵经祝祷。一楼的三个院落中,中间的院落最大,有一个主殿,一个金身的菩萨高约两米露天而立,很是气派,旁边两个院落也有佛殿供奉着菩萨,但都不及主殿大。庙里已经有不少人了,蜡烛、香烟被插满了寺院,整个寺院到处燃着莹莹的蜡烛,烧着的香飘出袅袅的烟来,而来者的诵念,祷告声也不甘落后似的密密麻麻涌进耳朵。赶来上头香的人大多数是妇女,又以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为多,当然也有一家一起来的,或者是子孙陪着老年人过来的。外婆领着我走到最大的佛祖面前,敬上香烛,徐徐拜倒在蒲团上。跪在蒲团上的外婆,双眼闭合,双手合十,开始向菩萨祈祷。外婆的祷告仿佛是与佛祖的一场对话,对话的起始外婆先唤了一声菩萨,这一声叫唤里对菩萨说不上敬畏,倒像是遇见了老熟人。“菩萨啊,”外婆继续道,“你要保佑我们一家人健健康康,无病无灾。我和老头身体健康,儿子女儿事业有成,钞票多赚点,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成绩好一点”,除了这些“总方针”,今年的大事也得向菩萨述说一番,“玲玲今年中考考上镇海中学,国平事业顺顺利利”,国平是我舅舅近来在工作上遇上了些挫折,玲玲则是舅舅的女儿即将面临中考。看来外婆是要在佛祖面前把我们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安排妥当才罢休哩。末了,外婆向菩萨三叩头,每一次叩头她都将双手摊开,直起身子双手随之握紧,其寓意要福与抓福。菩萨似乎不会轻易接受凡人的祷告,还需要接受供奉才会灵验。外婆又从她的黄布包里拿出了经卷,经卷是一些由信徒诵念过的盖了章的黄纸,有些代表神界的钱财,有些代表着虔诚的心意。外婆的经卷都是买来的,当地只有那些专业的佛教徒才会自己诵经。她将这些经卷点燃,边焚烧边念叨着:“菩萨,这些都是孝敬你的,你都拿走,拿走了保佑我们家人。如果灵验,我明年再给你烧钱来还愿。”听这番话,她倒不像在求菩萨,而是与菩萨定个约定。谈场交易。我们依次对每个菩萨进行了跪拜与供奉,当然也许下了愿望。

    因为年三十日子比较吉利,外婆决定将周边的小庙也都拜上一拜。于是我们又去了土地庙和一座供奉着五犬的小庙,据说这五犬是五条颜色各异的狗,能够识忠辨奸,保护好人,惩罚坏人。村里还有一棵活了几百年的老樟树,供奉的人很多,我们在那里也烧了香烛,经卷。虽然拜的东西不同,但叩拜供奉的形式却没什么差异,在外婆看来它们都是神仙,只是庙里的神仙大些,它们小些罢了,都能保护人,都能圆愿。

    回来的路上依然有很多中老年妇女正往寺庙走去,也有很多信徒从寺庙回来,她们大概有着和外婆一样世俗的愿望与世俗的生活吧。我看着她们和我的外婆,想到了这有趣的民间佛教。浙江省境内信佛的人很多,除去像信基督教这样有特别明确宗教归属的,家家户户即使对烧香拜佛一类不感冒,多多少少还是保留了那么点信仰。有两个群体对菩萨更虔诚一些,一类是经商人员,职业上的风险性导致对灵性事物有更多的诉求,另一类就是像我外婆那样的中老年妇女。第二类人在信佛群体中占据压倒性的数量,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仅仅是像我外婆那样,只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去跪拜,用我母亲的话讲就是“临事抱佛脚型”,只有一些特别虔诚的人才将吃斋礼佛实践到平常的生活中,这类人的年纪一般也更大一些,当地形象地将她们称为“念佛老太婆”。男人照例是不去理会这些事情的,即使信奉,最多也就是跪拜一番,至于具体事务都是老婆,母亲操办的。我的外公就从来不碰这些东西,外婆也嫌弃他笨手笨脚,她常常埋怨外公“家里的事什么都不会,也只能出去赚赚钱”,而烧香拜佛自然是属于家里的事,理应由她这个女性来操持,男人就该去外面奔波的。

    所谓“话糙理不糙”,外公和外婆拌嘴的家常话语,恰恰说明了佛教的所属群体,说明了宗教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样态。民间的宗教并没有一套正式的仪式仪轨,人们更不会去参悟关于宗教的奥秘。宗教具体表现为一个个菩萨,他们是佛教体系中的观音、如来,也可以是道教中的天尊、四御,或者是被神话的历史人物比如关公,甚至是我外婆参拜的那些有灵气的树木,忠犬一类的事物。人们对于这些有灵之物并不仔细区分,它们享有一样的供奉,负载一样的愿望。菩萨们不是西方全知全能的上帝,代表真善美,人类只能作为一个不完美样态在其面前增添其光彩,忏悔自身的罪孽,究其底,中国的菩萨于中国人不过是家庭的一尊尊保护神,其中心在生活,是人的世俗生活,是人的家庭生活。菩萨附属于生活,如同在传统家庭中,主轴是男人,女人附属于男人,所以生活的真正意义负担在实践中,社会才是我们的核心与奋斗方向,男人要去打拼,在社会中出人头地,而宗教不过家庭内部事务,操持者是女人,女人以虔诚的心助男人一臂之力。

    正因为生活,我们才去拜佛烧香,我们的宗教才有那么浓厚的世俗气味。人们跪拜在佛像面前从来没有去思索过宇宙的本质意义,探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那将一个个妇女压倒在蒲团上的不是神,而是她背后甜蜜而沉重的家庭,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她负载着整个家庭的愿望。艰涩的梵文哪里是普通人所能参透的,绝大多数人包括那些不识字的“念佛老太婆”们诵念佛经时有口无心,所思所想不过是家庭幸福,子孙满堂之类的平凡愿望,无外乎健康、财富与家庭延续,哪一个没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气味。

    正是因为生活占据本质与核心的地位,中国人的民间宗教才不需要严格的义理,它混乱却无所不包,它蒙昧却平和不偏执。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中国妇女什么都拜,只要菩萨有助于生活能够保护她的家人,但她又不为菩萨将自己交付于他,菩萨不过是个护身符,不过是生活的催化剂,她所希求的,落到实处的终究还是他丈夫和自己的双手。

    正因为生活的动向与权力仍然在我们手中,所以中国人在神面前不显得卑微,菩萨高大不过为了表现他的法力高强,我们跪拜不过为了显示我们的愿望虔诚。那一尊尊佛像或高大或矮小,暗藏于内的菩萨的法力或强或弱,中国人和他们却总是像平等的对话者。人们述说自己生活的困难与未来的愿望,细细琐琐如同拉家常,求求这位比我们高大一些的菩萨帮帮忙,末了还要奉上神界的“金元”,也就是我外婆焚烧的哪些经卷,还嘱咐他们“快点拿,多拿点”,甚至加上点未来的许诺与威胁,“如果我心想事成就来还愿给你烧钱”。对中国人来说,菩萨那里是什么无感情的高大存在啊,他也能听得到人的卑微愿望,懂得人情世故,能够被疏通胁迫。人是通过一套的意象体系在驾驭菩萨,借光就能获得好运,蜡烛摆得开就能财运广进,手摊开握紧就能抓取福气,烧经给钱了菩萨就要满足愿望……林林总总,中国人以礼佛为中介,创造了生活与神圣之间的勾连,用生活之语言要求神圣的世界给予福气。权力是在人那里,人能够命令菩萨,菩萨满足自然是好,不满足人甚至可以说几句菩萨的不是,换一个供奉对象。

    文人笔下的寺院总有些孤寂出世的味道,他们大概没有在热闹的日子里来过寺院,见识到这寺院中佛号如雷,香烟如雾的景象,所以他们只知义理的佛教,不知这民俗的佛教。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寺院里充斥的是平凡男女的世俗愿望,他们用点燃香烛的火柴同样点燃灶下的柴火,他们在佛祖前合十的双手也同样拿起生活的器具,他们短暂的到来,长久的离去,因为,生活终究在别处。

     

     

  • 进入专题:2014年春节回乡记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