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敬宁:我的外公

     

    我是在外公外婆的抚养下长大的,对于二老的感情有时候深厚到令我自己也觉得惊讶,可尝试把这深情厚意付诸笔尖时,又对如何行文落字万千踌躇,不知道这要归因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文化基因,还是我的文字功夫不到家。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最淳朴真诚的感情也一定最少修饰,我便放下顾虑,认认真真的开始感悟开始回忆。

    一、记忆里外公的村庄

    外公兄弟五人,还有四个姐妹,着实是村里的大家族。外公作为家中的长子,一直秉持着孝悌之义,责任比旁人更重一些,孝敬老人总有“当老大的风范”,也帮扶着兄弟们各自成家立业,听闻兄弟五人就连名字都是外公起的。外公没退休前一直在供销社上班,他最小的五弟只比我大姨长一岁,外公那时候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或吃食带回家去总是先想着五姥爷的。想来定是生活中数不清的这样的小事儿才让外公如此得兄弟们敬重。外公在村里也是让人称赞的,一来为人忠厚老实,对邻里乡亲古道热肠;二来四个儿女也都小有成就,村中人颇有“高看”的意思。老姥姥在世的时候,兄弟五家是轮流伺候的,外公外婆每月回老家一次,每到这时候老房子里就热闹起来了,说话拉呱的乡亲们直到夜半才散去。老人说起这些的时候,眉目间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而在这不断诉说不断回忆的喜悦后面,我看到的还有在城里,在楼房中,老人的孤寂。多年求学在外,不能为二老在两侧排解老年生活的空静,时常会感到矛盾自责,多希望岁月为外公外婆留下更多的硬朗康健,来日等我好生孝敬。

    外公生活的那个村子,我留下的是自己的童年记忆:桥上看灯,河里摸鱼,棉花地里捉虫子,掏花生,烧麦子,煮玉米……要是赶上给田地浇水那更是大日子了,奔跑在田间地头,小手浸泡在凉滋滋儿的水沟里看自己的影子,幻想着自己长大也扛得动铁锨一锹一锹地热火朝天……

    外公家的院子,我还能勾画出清晰的布局:大门一进是一株郁郁葱葱的冬青树,一到夏天就会长出红红的小果子;厨房,西屋,正屋,纱窗门,厦子底下的两根大柱子,还有那棵老枣树。有一回外公下班带回来一个小喷壶给我,我如获至宝,坐在儿童车上绕着院子一圈一圈的骑一圈一圈的喷,直到外婆生气我弄湿了她的院子给我丢掉。外公好,外婆“凶”,这样的印象一定是这时候形成的……

    而我有十多年没再回去过了。我最后一次回去时,村里还没有柏油马路呢。

    妈妈今年对我说:“以前觉得你姥爷家的房子挺高挺新,院子挺大,如今看怎么这么破这么小了呢?”妈妈感叹现实与记忆偏差太大,我要是回去看了估计整个记忆是要崩溃的。现代化汹汹而来,或早或晚,村庄也会被卷入麾下,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逐渐的走出了村庄,老人们也有很多都被儿女接到了城里,春节想必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候吧。房子长期没人久住,自然是要破败的。村庄之于人们就像童年之于我一样,慢慢的只存在于记忆里。

    如此,是不是才衍生了“乡愁”的含义?

    二、生活中我的外公

    虽然中间断断续续离开过几次,但我是在14岁读高中之后才算真正不再跟外公外婆同住的(后来入门社会学才晓得这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隔代教养模式”),所以在最近几年一般都是放寒暑假到外公那边小住几日。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外婆时常会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家来啊,我总是不断地安抚说快啦快啦放寒假就回去。我知道外公一定又是想极了我才会一直打探。同辈的兄弟姐们常说外公不分孙子外孙对谁都是一样的疼爱,我虽也在一旁点头附和,但心底是清楚我对外公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外婆常说:“你姥爷谁都不想,就是会想你。”或许,对于外公来说,我不只是一个外孙女,而更像是一个最后离家的小女儿,陪伴着他们从中年到老年。

    今年回家正赶上外公的母亲过世,直到大年初六才忙完丧事从老家回来,阔别半年,初见外公我心疼的差点落下泪来:黑,瘦,满头的白发早该修剪了,时不时的就会猛咳一阵儿……听外婆讲,老姥姥势头不见好的时候外公就回老家了,伴在身边伺候汤药至养老送终有四十余日,古稀之年送九十老母不知外公心中作何感受,我没有问。但我可以想见送殡迎宾,不断地跪拜叩谢是怎样的悲痛和辛苦!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家的这几日多一点陪伴多一些分担。

    外公耳背,跟他讲话有时候会答非所问,外婆总笑他“瞎子会编聋子会连”;外婆眼睛不好还不爱出门,所以买菜做饭的事儿都是外公在忙,但外婆在家却有“绝对的权威”;外公喜欢攒塑料袋,大的小的干净的不干净的塞了好多,每次回去总要给他搞一次“大扫荡”,这个被丢那个被扔,可把外公心疼坏了;外公外婆两个人在家时常打麻将消遣,总是输的时候外婆就会耍赖不玩了;外公去年得了脑梗,医生嘱咐要多训练说话,外婆便教他唱戏然后再笑他腔调难听……这些事情是想起来就会在嘴角浮起笑意的。

    但有一样事情,却让我们子孙辈们颇为头疼的,那就是外公外婆太会“过”日子了。比如我们小孩子在家的时候外公总是做两样饭,给我们炒新菜,他自己则把上顿的剩菜热了吃,如此循环往复;每次熬汤喝不下,我总觉得一碗汤水倒了就倒了总好过撑的难受,外公总是会多喝一碗,还说自己的肚子是带松紧带的多吃少吃都可以,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馒头青菜鸡蛋的都放坏了,还会变个方法吃而不是扔掉;儿女们给他们买的东西总是放着不舍得用要么就把吃的攒着留给孩子们吃……如此的事情不胜枚举,我们真是想尽了各种方法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告诉他这样做对健康不益,吃坏了花钱治病更不划算,还是“威胁”他再不吃不用就不给你买了,都收效甚微。今年我想了一个法子——“刺激”,具体做法如下:我冲到外公面前问他:“姥爷,你猜我这个化妆品多少钱?”我外公就说:“二十?”我接着转入正题:“一百多呢,你说你攒那些东西卖个五毛钱干嘛用?”然后再冲回去拿着手机问:“你猜我这个手机多少钱?”外公说:“得几百。”我说:“千把块钱呢,咱又不缺东西,你别总是吃坏的。”外婆就会在一旁感叹:“哎呦,你们这么败坏钱,俺也不过了。”我便暗自得意,总算找到一个好办法。昨天打电话听外婆说如今坏了的东西外公扔的比她都坚决,我听了哈哈大笑,却也知不尽然,因为往日也一直说不再这样了实际上还是那样。

    我们讲的是营养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老人们执着的是过日子的道理。苦日子过惯了,总是舍得不起来的,与这些舍不得相对的却是对儿女的舍得。不知中国千千万万的老人们是不是都这么会“过”。

    三、我与外公的点滴

    外婆刚从老家回来那天就悄悄的给我说“晚上给你发压岁钱,你姥爷下午取钱去”,这小心翼翼的样子都把我逗笑了,一定是家里的孙辈太多,这是独留给我的。果然,到了晚上,外公就拿着钱给我,我是说什么也不能要的,一再的解释我不缺钱,但推来阻去外公真生气了,我怕他着急就接了。临来那天又悄悄的把钱塞到他抽屉里,等他发现质问我的时候我已经回学校了。一个坚决的给,一个拼命的不要,这是我和外公心疼彼此的方式。

    我最喜欢外公做的疙瘩汤,一个个煮熟的面疙瘩加上萝卜条儿吃起来真是堪比天上珍馐。知道我爱吃,外公便一早的就做给我吃,寒假在家总想赖床一会儿,而我外公在叫人起床这方面真是有超凡的耐心与能量,七点钟,站在门口问:“七点半了,快起来吧。”这时候口气还颇为平淡;七点一刻,“都快八点了,还不起。”这时口气已经有点儿着急;等到半点那直接真是要生气了“饭都凉了,快点起来吃啊,吃完再睡啊。”要是你无动于衷,他还会执着的叫你到八点钟,真不知外公六点起床后是怎么忍着不叫我的。其实,我知道,他一直这么叫是怕我总不吃早饭把胃折腾坏。

    外公用的手提包还是许多年前我送给他的,久远到他不提我都忘了这回事,包里还放着我读小学时送他的一个生日礼物,是一条坠有属相马的项链,都生锈了。想起这回事,我又忍不住要落泪,我们微小的一点付出就是老人多年的珍藏。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候也就是年幼无知时,以后就是学业,就是工作,就是婚姻,这样的忙碌让我们差点儿忘了“常回家看看,常回去陪陪”是多么的重要。若是在村子里,还可以串门儿可以邻里乡亲的聊天,如今在城里,时间多了,乏味也多了,邻里乡亲的人情味却淡了,儿女们再孝顺却也不能天天在身边。人老了,就是期盼,却也只是期盼。

    临走那天,吃了早饭我又把厨房收拾了一遍,我知道我走后外公还是要自己做这些,但是我在家,我就会多分担。因为讲不出太过剖白内心的话就只好一遍遍的嘱咐他们吃好点儿常下楼转转,出门之后,却又想起今年最失误的事情是忘记给外公外婆拍一张合影了,犹豫再三要不要折回去补一张,又想如此一来慌慌张张的再勾起老人的愁思便作罢。最简单的告别最容易!

    忆不完的亲密点滴,诉不完的祖孙情谊。纸短情长,却道是珍惜,再珍惜!

     

  • 进入专题:2013年春节观察:乡愁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