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宽:消失的村庄,兴起的社区

    回家的时候,听说我们居住的村庄要慢慢的消失了,名字也不叫原来的名字了,而是由几个村庄合并成为一个新社区。这可能与河南省推行的新型社区建设有关,似乎每个乡镇都做了规划,将几个村庄合并起来,将原来的老院子推掉,都住到新的楼房里去,组成新的“万人村”。忠现在盛世经典买了新房子,已经装修好了;自雷也在对面买了一套,正准备装修;晓东不准备在家里盖了,要到城里看看房子;他三叔也准备买一套,钱也准备好了。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城里也有很多的地方正在开发着,高楼不断的被建设起来。这件事情是自然发生的呢,还是背后有强大的推手呢,抑或是几方的合力呢?我更想认为这是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缩影,是愿打愿挨的结果。

    从村庄的扩展来看,空间已经非常的有限。在平原地区,村庄都处于扩张的状态,因为人口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空心村”,但是这个空只是形式上的,也并非完全的空壳,只是很少或者很短时间的居住。形成这种状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来的宅基地非常小,不适合再新建房子,就废弃在那里,成为堆放杂物的地方;二是很多人将老宅基地作为死后躺灵的地方,人们认为要在自己的老庄基上办丧事,在新宅基地上是不行的,只要曾在那个宅基上生活过的人还活着,或者说只要宅基地还有主儿,就要留着发挥这个作用。但是,人口不断的增多,总要给孩子们娶媳妇、分家,那就意味着村庄要不断的扩展。原来的宅基盖满了,原来的打谷场盖满了,又向村边的鸡叨地蔓延,耕地也在被蚕食着。在很多村庄,已经停止了划分新的宅基地。因为,已没有空地供建设房屋了。耕地已经分到农户手中,农户不让划,政府也不让划。村庄的土地一个很关键的制约性因素。没有地方建新房子了,那就只有到其他地方去买房子。有部分人在靠近村边自己的耕地上建房子,政府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被卫片执法拍到即可。因为,他们也面临着实际的问题,孩子要结婚,没地方住,该怎么办。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希望到县城里去买房子,也可能是所谓的“城市梦”在发挥作用吧。在当地,人们总认为在城里生活是好的,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原来的时候,都是各个单位的家属院,没有商品房的开发。能够在城里住,就意味着自己有正式的工作,是吃商品粮的人。不管在什么单位上班,都比在村里种地的老百姓强。所以,在城里有套房子就是件大事情,那不是一般的人家。再者,人们整个的生活重心也从农村转向了城市。若不是在家里种田的话,在农村生活也没有太大意义。在城市里工作、消费,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主流生活方式。农村中比较落后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学校太少,教学质量太差,基本上留不住学生。有的学校只到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再往上就没有了。年级越低,人数要相对多一些,因为孩子小,家长们不放心他们到外面就读。等到稍微大一些,就必须离开了,再待下去就会影响学习成绩了,孩子们耽误不起。有的年级,只有三、四个人,老师比学生多。很多人到城里买房子,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到城里买了房子,接送孩子会非常的方便,大人们也省心。有些稍微好的学校,对入学的儿童有要求,必须有当地的户口,或者房产证才能就读。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公共设施的配置基本上是按照常住人口来建设,并未将流动人口考虑在内。打工子女学校的建设是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而在小县城并没有这样大的动力。再者,在城里买个房子也是迟早的事情,晚买不如早买。人们也在踊跃的涌向城市。

    从地方政府来看,也有很大的动力在做这个事情。土地指标控制的越来越严,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成为了土地的首要原则。城市要想发展,不可能不占用土地,该怎么办?将人们集中起来,上楼去,由横向发展,转向纵向发展。将农村的宅基地拆除之后,腾出土地来。农村中的人均居住面积并不大,而占有的土地面积却很大,因为院落的存在。楼房真是个好东西,在空中没人管的地方,摞两个砖、凳几块板,圈出一个空间出来,就成为了房子,去那里住就可以了。这也大大减少了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积。这样做,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人来投资,二是能够保证农民搬到新房子中来,并把老房子拆掉。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就是有开发商来,建好楼房之后,分配给原住民一套之后,其余的进行销售。而将原来村庄的都搬进来,怎么办,最好是两边都作价,或者是拆一补一,相当于是政府买单。能否开发成功,就看农民上楼的意愿如何,更根本的说是结果如何。若能实现,则完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若不能,就成为了一个半调子工程,引发很多不必要的后果。

    政府还有另外的考虑,那就是所谓的政绩,或者说是来自上级的压力以及社会的要求。每个人都提出了要发展,各级政府、整个国家也要发展,所谓的发展在外在形式上就是进行新的建设,增加很多的新东西。不管是否愿意看到,是否愿意接受,这些东西正在发生着,这就是所谓的巨变的过程。所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只不过是波澜壮阔图景的一角罢了。离的太近也许丧失了整体的美感,看到更多的是画布的褶皱,水彩不均匀的颗粒。

    是否可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理解这个过程的一个视角呢?以往的时候,总说农村中有太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将他们转移出来,以获得人口红利。转移出来固然没有错,怎么转移呢,转移到哪里去呢?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工厂、岗位,脱离对土地的依赖。既然要转移到工厂中来,就要建设新的工厂。新的工厂建在哪里,建在新的土地上。需要转移出来的人口越多,那么工厂建设就要越多,相应的服务行业也需要有更多的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地方,空间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些人出来之后,并不只是有工作就可以了,他们还要有生活,孩子要上学,生病要住院,累了要娱乐,这就要求一个功能完备的城市成长起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所需要的人口就越来越少,还需要转移出来。由于城市中有更完善的服务设施,也有更多的人需要到城市里来。所以,对全国大多数的城市来说,还需要不断的成长;农村会逐渐的衰落下去,当然,也要保留人们精神的家园。有人会为田园风光的消失而惋惜,也有人会为城市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缅怀过去,憧憬未来,是人类两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不管人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情,这个过程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发生着。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就是记录、分析这段历史,希望少走一些弯路,走的更加平和一些。

    身处其中的人们,可能还在乐此不疲的追求着,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当然,这里面也有两种相反说法在流行着,反映着人们矛盾的心情。有人说,时代新城的开发商逃跑了;也有人说,那里的房子都卖完了,钥匙都交了,就等着搬进去入住了。有人说,这事弄不成,白占那么一大片地;也有人说,还是搬到城里住好,有地暖,孩子上学也方便,在农村住烦了。新房子比老房子确实有很多的便利,窗户更明亮,供暖设施也更健全,空间的密闭性更好,也更适合安装空调。虽然新房子的价格有点儿高,但村里人并不认为那遥不可及,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通过努力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降低。他们也会很快的适应这种变化,到城里不让种地了就不去种地,随便找个工作,只要有活儿干,维持住自己的生活就行。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对城市、农村所蕴含的意义的思考。他们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就是生命的全部。不管处于何时何地总要把生活进行下去,能够更好的活着是生命的动力。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思考了多深,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2013216 于沪上

  • 进入专题:2013年春节观察:乡愁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