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宽:为何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春节的返乡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数亿的人口在同一时段进行大规模的流动,而仅仅是为了“过年”。这个年也是非常短的一个时间段,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初五的破五结束,也可以顺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最多是一个月的时间。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在家里那么长的时间,大部分是腊月二十以后才回去,在正月初十前就踏上了返程之路。对于那些在比较正式的单位上班的人来说,基本按照国家的规定,仅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宁愿费尽周折也要回家过年,其中必定有它的道理。

    将正月初一称呼为“春节”也仅是百年的历史,原来的时候称此日为“元旦”。元旦和除夕正好相对,一个表示着结束,一个意味着开始。在公历纪年法被引入以后,才将元月一号定为了“元旦”。而所谓的“年”也是时间上的规定,从天文地理的角度来说,此日和其他日子没有太多的区别,只不过中国人给它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所以,理解过年不能只说它有什么样的意思,而要理解它所代表的意义。很多年轻人认为回家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好玩儿的,农村还是那个老样子。对于习惯了城市娱乐的他们来说,农村确实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将这个时间段内集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就有意思了,也就可以发现年的意义之所在。

    将哪一天定为新的开始,本来是王或者皇帝的事情,他一统天下的标志就是普天之下的臣民要使用他的历法,由他来决定日子,这代表着他是“天”的代言人,是正统。所以,在上古时期,新年并不确定。直至汉武帝时期实行太初历之后,才基本固定下来。皇帝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就开始用年号来纪年。所以说,春节或者新年是历法的事情,是关于国家统治合法性的问题。春节的确定不是个人或者一个地域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范围的统一时间,是朝廷的规定。国家在过春节的过程中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说要举行仪式以赋予其意义。在古代,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祭天,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祭天的同时,也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因为祖先们可以建立新的统治也是顺应天命,当过皇帝的人也曾是“天子”。所以,在新年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祭祀。祭拜天地,也祭拜自己的祖宗。也许,这两个东西在皇帝那里是统一的,在民间就有了分离,但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近。在华北地区,家家都有“老天爷”,也就是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一张木板画,他是地位最高的神。

    关于自己的祖宗则是供在中堂的牌位或者“主”,一张书写有先祖牌位的布帛。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有起五更磕头的习俗。就是在大年初一的凌晨三点或者四点就要起床,吃完饺子后,就要给祖先或者长辈去磕头,以此方式进行拜年。若不太讲究的人,就是双膝及地即可。若稍有讲究的人,则要对祖先行三叩九拜之大礼。先在自己家磕完之后,再去同宗的人家去磕,然后在到同姓和同村的人家去磕头。从这个仪式中,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人数的多寡以及远近。这时的长辈们应该是感觉到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因为有很多的人给他们磕头,并且这是实实在在的磕头,这个打破了贫富差异,也没有贤与不肖的区别,基本上只是以辈分为标准。一年中,只有在这个时间内,年轻人不敢与老年人进行顶撞,该给他们的就要给他们。平常的时候,可以和他们争吵、不尊重,但是年下的这个头必须磕,不然就会受到指责,认为此人不懂礼数,在大面子上占不住脚。走亲戚的时候,也是小辈向长辈们磕头,向他们拜年。在华北地区,也主要是小辈向长辈们拜年,平辈之间的来往就很少。也许只有在这些活动和仪式中,每个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这是一种关系本位,也是心灵上的皈依。在这个环节中更多的是确定一种长幼的纵向秩序。在前几年,每个村的干部都在喇叭中宣传,不要起五更了,不要磕头了。但结果恰恰与之相反,人们反而起的更早。发动此项号召的人肯定缺乏基本的常识,他不了解这种仪式对于人们的意义。在同一个区域内都有这种风俗,一个村或者两个村根本无法改变。外村的人要到本村的亲戚家拜年,你们当然也要去别人家回拜,这是礼尚往来,不然就会说不过去。长辈希望小辈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的尊重,小辈们也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定的意思。行胜于言,风俗是一种无声的权力。那些村干部们也只是执行一下上级的要求,在喇叭上喊一喊罢了,他们也不会不到别人家去磕头。地方乃至国家的权力在此事上无法左右社会的大势,只能顺应或者是自己受到伤害。

    春节的时候,在外的人基本上都回家了,平常见不到面的人都见到了,相互坐一下,聊聊这一年的状况。有时候,不在于聊的内容,而是在于这个形式,毕竟是见面了,说了几句话,相互问候了一下。这个时候,也是信息最集中的时候,村里的人知道了更多外面的信息,外面的人也知道了更多村庄的信息。谁在外面挣钱了,谁在外面没有挣到钱,胡混了;村里的谁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在这个时间内获知。也许,在这个时候,会确定自己的横向位置。知道自己挣了多少钱,是多还是少,在整个村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别人挣钱挣的更多的时候,自己能否跟别人一起走,换个工作,有更多的收入。春节前后,是工作更换最频繁的时期。通过知道彼此的消息,村庄或者人物就是活的,就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每次回家的时候,家里人总会把村庄发生重大事件告诉我,也会将邻居家的人拉网一样都说个遍,他们都在干什么,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比如,谁结婚了、生孩子了、老去了、吵架了等等。有时候,我也会主动的问起来。因为,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村庄,建构了一个网,从别人的变化和关系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在农业社会中,将春节定在冬天的某个时候,也含有休息、庆祝和准备的意思。就是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需要休息一下子,这个时候最合适,没有太多的农活儿要干。也需要庆祝,因为获得了丰收;也要为春耕做好准备,进行休整。在这个意义上,年是个度量单位,是一个循环的节点。在这个点上,也有很多的事情相伴随而发生。比如,年前也是要账最多的时候,一年了总要把帐清一下。为了吉利,很少有在正月里就去讨账,这对双方来说都不吉利。也是,年轻人相亲的好时机。平常的时候,都在外面打工,没有机会见面,只有这个时候回家。也许,城市中的人可以通过节假日和周末来相亲,但对于那些想在老家订亲戚的人来说,就只能在这个时候来定了。当然,人们也会利用这个时机来大范围的走亲访友,打扫一下房子,或者添置一些新的家具等等。这样说起来,“年”就显得特别有意思,它为所有的人的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机,在这个时候可以从事很多的在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当年作为时间单位时,采用哪一天作为起始和结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采用公元纪年则是与世界接轨的意义,这样才好协调国际上的往来。春节的继续则是文化的传承。不单是个人需要这个春节,国家也同样需要。

    国家也在利用这个时机,不断制造着大一统的信息。春晚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在利用这个平台,将所有的华夏儿女都统一起来,进行普天同庆。春晚的节目也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一些毫无意义的节目夹杂在里面。个人呢则是在要通过这个节日来找回自己,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一个流动或者陌生的社会,只有个体,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坐标系,只有在相互的关系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变化。也许回到家中,尤其是农村中才有意义,那里才有更多的熟悉,更多的记忆、参照和比较。不知道城里人对过年是种什么样的认识,也许和平日里没有太多的区别,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当然,千里迢迢回家还因为那山水隔不断的牵挂和亲情。春节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数亿工作在外的人为何非要回老家过年。叶落归根是终老之时,衣锦还乡是成功之日,在这个普通而特别的日子里整体的选择回乡,也许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3216 于沪上

  • 进入专题:2013年春节观察:乡愁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