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村公路建修记

    田孟

    今年过年回家,发现记忆中泥泞不堪的进村公路变成了漂亮整洁的水泥路,路基没有加宽,路面却很是平整、结实。进村公路长约有1公里,宽3米。拉杆箱轮在上面滑过,再也不用担心石子的颠簸和淤泥的浸污了。

    这条公路的修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事情,占用的农地,做的一条土路。当时还没有取消农业税,除了少量的外援支持,公路的修建是采取自筹资金、出义务工的形式进行的,每家每户按照时有的劳动力情况出义务工,而对修路被占地的农户则采取减免义务工的形式进行补偿。

    由于那时候村社干部的权威还在,也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和责任心,在筹资筹劳上都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和问题,即使出现情况,通过村组干部的做工作,都能够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只是被占地农户的补偿上,有一户硬是要求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当时的工程总指挥,也即时任村书记承诺工程完毕后,等到进行土地调整的时候便给予其相应的土地面积。不料,工程完毕后,村里一直没有进行土地调整,由于当时农业税费负担较重,这户被占地的农户也是默不吭声,村书记下台后,更是再没有人提起土地置换这件事。

    这条土路的建成对于方便农业生产和村庄生活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通过采用机械,大大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农忙时节,乡亲们不再需要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运粮食、运稻草,一台拖拉机足矣;收购粮食的商贩直接把运输车开到各家各户的家门口,直接从仓库里取粮食,再也不用农民又将晒干的粮食挑到集市上去卖了;通路了,就有农民买了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放在家里很安全;村里婚丧嫁娶所需要开展的仪式,可以走在宽敞的马路上进行,不用担心出现危险或踩坏庄稼引起纠纷;储备柴火的时候,可以通过板车或机动车一车一车地拉,放心大胆地在山上砍几天柴,几车运回来可以从年头烧到年底….

    修了路之后的好处说也说不完,但是这条路毕竟是土路,平时又没人维护,加上近几年修房子所需要的材料越来越高档,往往需要大重型的车辆进行运输,来回几次,土路就被压坏了,路面深深浅浅、凹凸不平。一下雨,凹进去的部分就灌满了泥浆,不穿高筒靴子的话,必然是鞋脏脚湿,更不能碰到有车经过。也有好心人,用砖石块填平了坑洼,路人在上面“蜻蜓点水”,解决一时的过路难题,无奈大车一过,砖头被压得粉碎、石块变成成为石子,散落在坑洼里,天一下雨,就被冲散在路上,等天一干,路面便又堆了稀稀疏疏的小石子。于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土路就变成了泥水路,十分难走。像我这样的常年在外的人,一年在家也没几天,不方便也只是回家那几天的事情。可怜家乡人终年生活在这里,每日都要从这条路上走,其中心酸与危险,实在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于是,关于进村公路的硬化问题一直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可以说关系到村里各家各户的利益。据我所知,村里想要整修这条道路的计划,一直都有酝酿,而且还曾经提出过为长远计要扩宽这一道路的设想,然而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搁置。

    1998年以后,国家农地政策的基调越来越强调确保农民享有稳定而长期的承包关系,在农村,要想进行土地调整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不调整土地,随着家庭人口的变动,村里户与户之间的人地关系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理应进田的人就要找村干部申诉,说田不够活不下去了。然而调整土地又有难度,按理应退出土地的农户要求村组集体拿出上面允许调田的红头文件,拿不出来就坚决不退田。调地缺乏来自上面政策合法性,还会得罪人,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村组干部就较少耐烦去调整土地,捅这个马蜂窝。村组集体在农地上的所有权权能越来越被弱化甚至虚化。要想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扩宽道路,就必然会占用土路缘边的农地,肯定会引起巨大的麻烦,扯出无穷尽的村庄往事。另外,在取消农业税前,村里在收取农业税的同时,也会搭载着收取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生产费;取消农业税后,共同生产费等为农村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资金越来越缺乏。上面出台政策,倡导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公共品供给缺资缺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却十分地不理想。收农业税的时候,少部分人采取各种方式拒不交款,当时交了农业税的大多数人是瞧不起这少部分人的;然而取消农业税后,进行债务锁定,这些不交农业税人白白捡了便宜,在村里很是神气。这给农民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做老实人总是吃亏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样一来,要想再从农民手里收钱搞建设、提供公共品,农民便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武器”,与集体或政府斗智斗勇。涉及到与自身需求相关的公共品,这些农户口上说的是会彻底地支持集体、服从大局,等到涉及到切实的利益时,却又拿出各种差异化的需求甚至要求,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增加了一致行动的成本;加上近年来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村里开会人都来不足数,足数了也是农户家里做不了主的来凑数,因此就是有事也没法议,来议的就是来吵架的,一事一议难以落到实处。总之,村集体要想硬化道路甚至扩宽道路,一来拿不到地,二来筹不到钱,三来筹不到工,前些年都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这项大事情一直被搁置着。

    以往,村干部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只要有钱能够买到水泥、沙石,并且是不需要农民负担这些资金,那么要想修路应该没有难度。新上任不久的张书记也是这样想的,我村的姓氏结构以田姓为主,占60%,而张姓仅有几户,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是能够把这条道路修好,那将能够为这个小户书记带来极大的群众声望。正好机会来了。前年,恒源公司在河的上游修建恒源水电站,电站蓄水淹没了我村的一块土地,村里获得了相应的赔偿金。在与恒源公司谈判的时候,恒源公司方面表示愿意为村里修建的道路提供所需要的所有水泥。由于修建水电站需要大量的沙石砖土,村里有人办了一个私人沙石厂,砂石厂的老板表示愿意为村里这条道路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沙石。也就是说,修建这条不足两公里的进村公路,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已经基本齐备,现在只需要村民出一定的义务工,即能够完成道路硬化;若是道路两边的农户顾全大局,愿意拿出被占的少部分土地,则扩宽道路也是可期的。

    于是,村里先提出,考虑到村里以后的发展,现有的道路实在太窄,因此要扩宽道路。征求村民意见,大多数村民说应该扩宽。部分被占地的农户却不同意了。农业税取消了,农民负担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种田还有补贴,“凭什么要占我的地?”有被占地的农户觉得是村组干部跟他有私人恩怨,因此尽管扩宽道路并不会占他家多少地,但是他们却坚决不同意无偿占地。于是村组集体便提出有偿占地的方式,拿出一部分集体收入对被占土地的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下被占地农户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意见了。但是却剩下最后一户坚决不同意。这一户就是上述在最初修建土路时提出要进行土地置换的农户。这一户要求,必须解决之前修土路时的土地置换协议,然后再谈这次的扩宽道路占地,也就是说这一次扩宽道路能不能通过他这一关还是个未知数。在任的村组干部当然不干,当时修土路,这一问题户的户主便是工程的副总指挥,这个纠纷本来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当时村干部集体的事情,与现任村干部没有关系,解决不好还会引出更多更大的麻烦事;同时,村组集体已经长久没有进行过土地调整了,集体里也没有多余的机动地进行调整,即使想要调整土地也没有可供调整的多余土地,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不具备现实条件;另外,即使现在解决了这户这个问题,给他们调进了土地,那么全村需要进田的农户便可能都会找村组干部要求进田,势必进行一次规模的土地调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解决这个事情面临巨大风险。正面解决这个问题没办法,村书记又是小户人家出来的,难以有较硬的权威,于是村组干部就采取侧面的方式,这一户在本组家族势力较大,他一房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扩宽道路,于是就请这一户的家族人来劝说,做他家的工作。没想到,这家户主早年参过军,不理家族这一套,与家族里去劝说的人还吵了一架,差点打架,于是便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做工作了。扩宽道路的计划就这样因为“最后一户的反对”而胎死腹中。

    扩宽道路不行,那就硬化道路算了。这样可以避开钉子户的反对,而且又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硬化道路的材料所需要的资金,不需要农户出一分钱,每个家庭只要出一定的劳动力参与劳动即可。而且村里的几个跑运输的老板表示愿意把自己的汽车拿出来免费运建材、水泥,还通过关系提供各种硬化道路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这实际上就大大减轻了硬化道路的劳动强度。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眼看就要砸到村里人的头上。正当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在村集体开会讨论各家各户酬劳要求的节点上,争议又起来了。对于酬劳是按户有劳力来计算还是按户来计算,就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人家里儿子多,因此劳力也多,因此就要求按户来配置劳动力;那些家里人口少的,就要求按照户有的劳动力数量进行分配。同时,农户还提出了很多差异化的要求和条件,比如有的农户提出,道路没有修到自己的家门口,就坚决不出劳动力,而这些农户中,有些是住在半山腰的,有的则是方圆500米仅此一家的,水泥路通到这些农户的门口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有的农户说,家里大多数人都在外打工,一年在家里的时间不多,走这条路的机会不多,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就应该少出,而那些经常在家的,尤其是买了车跑运输的司机,则应该出大部分劳力,这样跑运输的农户家又不同意,说同是村里人,怎么就有区别对待,外出的人又不是一辈子外出,终究你们是要回来的。吵来吵去,说到极端了,就有人提出他家干脆不出劳力算了,不参与这次道路硬化,保证以后不走你们这条路。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不走这条路的保证无非只是推卸责任的说辞,等到道路建好了,他走上这条路谁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人,因为修土路时他家是有贡献的,村里的事情,扯来扯去你扯得清?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无果而终了。谁也不愿意提起这个事情,提起就抱怨村书记没有能力,村集体不行等等。看来,要办好农村的事情,不是光有资金就行了的,村庄里弥漫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农户对于道路的硬化都有需求,但是农户有需求并不一定代表这些农户能够形成一致行动,因为当这样的需求具体到各家各户时,就具有了较为鲜明的层次和差异性。同时,道路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常常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若是没有较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从而压制那些可能分裂集体利益大局的特殊偏好诉求,就极有可能造成这一公共品供给过程的受阻。近年来,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农民自发合作,然而在具体的村庄公共层面,农民难以自发产生合作(尽管有需求),合作的交易成本很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

    今年回家,进村的道路却终于修好了。仔细一问,村里竟没有几个人知道道路是怎么修好的,进村公路的硬化成了一个与村民无关的事件。据知情人讲,时任书记没有做好那次道路硬化工作后,又想到了其他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争取国家项目的方式搞道路硬化。争取项目就需要往上跑,到有关部门争取,争取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关键的是要有“抓手”、有平台,同时要能够在各个环节做好打点疏通的工作,搭好关系网络。做好打点疏通工作,与平时的迎来送往有点类似,村里的干部常做,因此不陌生。要想争取到项目,还需要“会来事”,就是需要争取项目的单位有一个与这个项目相匹配的平台,村干部往往对这方面有点陌生。但对于这位在各个领域都有关系的年轻书记来说,他是很会“来事”的人。刚好临近乡镇有一个西瓜种植专业户,想要在我村租土地种植西瓜,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西瓜种植专业户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水电管网要求直接到棚不说,关键是土地租金只愿意出500元,而农户的要价是800元。怎么办?再不签协议,西瓜专业户就走了。于是村集体与西瓜专业户签订协议,租金还是每年每亩800元,西瓜专业户出500元,村集体补贴300元。村集体参和进来,要求把这个西瓜种植专业户的产业包装成村里的集体企业,对西瓜的品种还注册了品牌商标。这样,有了村集体企业这个平台,就可以这在里面做很多的文章,比如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只要疏通工作到位,项目就很容易批下来。批下来的项目资金就可以通过一定的运作,用来抵还土地租金构成中村集体所支付的部分,还可以弥补上在跑项目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甚至还可以做其他用途等等。知情人向我感慨:现在是共产党的政策好,但是社会风气却不好。现在是你要想得到共产党的好政策,就得适应并运用这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才行。项目批下来了,怎么运作也很关键。这种到村里的项目,虽然在申请的时候是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名义申请的,但是对于一般的村民来说,因为不是直接向村民伸手要钱,而且还是为村里修路做好事,因此项目的获得与否就是个人的本事了,申请到的项目也就是某个个人的,这个个人对项目具有完整的权利。前面说到修不成路后村民骂村干部无能,就是讲的村干部没有本事向外争取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以使向农民筹劳这一块也能够通过货币的方式替代(购买)。村民觉得村干部跑不下项目,就只能向村民张嘴伸手来搞建设,是没有本事的表现。有些就村民觉得,那些能够跑来项目的村干部,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贪污腐败很多,那也是有本事的表现,要是在跑来项目后还能够建设一些公共事业,那就是有功之人了。因为他拿的不是哪家哪户的,而是政府的钱。但是也有村民很反感,但他们不是因为觉得这项目钱是集体的、公共的而反感,由于这些人往往难以有机会参与到项目的运作,因此他们常常要求账务上的收支要绝对地明晰清楚,不得有半点的含糊。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项目运作方也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来了解项目运作的细节。时任村书记把这个道路硬化的项目责任方给了村里的某户,这户一直是与书记能够保持一致的好哥们,比较便于掌握。不料,在项目资金快要下来的时候,村两委选举,书记被选下来了,大姓重新回到了村庄政治舞台的中心,前书记在村两委里都没有了位置。后来前书记不幸饮酒过度而亡,项目自此断了线,失去了与外界的关联性,成为了具有项目责任的那一户的私事,村民不再能够过问。对于道路硬化工程,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哪些人来做、经费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等等,都是这一户与项目批准部门和验收部门之间的事情,与村民、村集体没有了丁点的联系。资金下来后,那户开始筹备道路硬化的人员和计划表,最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长约一千米的道路硬化工程,并顺利地通过了项目验收。剩下的不足一千米,便也无人问津了。这一切,与村民无关,与村集体也无关,村民使用就是了。

    现在,返乡的游子们,回到家乡,看到了新修的漂亮的水泥路,顿时感觉到了家乡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只能留在记忆里,因为过完年,便又要踏上外出的征程。在家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新硬化的道路的好处,这下他们的差异化的需求就没有了表达的空间了,既不需要出钱,也不需要出力,还不需要与钉子户打交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你还能怎么样?因此就只能通过村庄里的闲言碎语,暗暗地表达出对新硬化的道路这方面那方面的斤斤计较并指指点点说,要是我来做会做得更好云云。大年三十之后,各家各户放起了鞭炮,马路上堆满了烟花炮竹燃放之后的残渣,没有下雨的话,残渣就会一直留在那里启发路过的人们回忆起那过年时的喜庆和热闹;春雨绵绵,这些残渣就顺着雨水流进了小溪里,小溪里早已塞满了人们过年时倒出来的果皮纸屑塑料瓶罐和各种生活垃圾,加上这带着火药味的烟花炮竹残渣扎紧了边边角角,阻断了溪流,酝酿着一股更大的洪流,等待着汹涌而出。

    2013220日晚草

    2013年2月21日   改

     

  • 进入专题:2013年春节观察:乡愁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